关于1941年4月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及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已有多篇论文发表,但由于资料的不足,难以深入。С.Л.齐赫文斯基1990年发表的论文《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缔结》,并未揭示事实真相,而是为当时的苏联对外政策辩护。近年关于缔结《苏日中立条约》谈判的苏联档案的公布,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有了新的依据。本文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国际关系变化的角度论述《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苏联为了维护其远东地区的安全,1925年1月20日苏日签订《北京条约》,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便不断向日方提议签订互不侵犯或中立条约,但未得日方的响应。1936年11月25日日本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同时签订一项秘密补充协定,矛头对准苏联。这样,日本完全关闭了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大门,在这种情况下,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也好,苏日中立条约也好,自然便无从谈起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同时严重威胁着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于是苏联在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主义政策的情况下,立即作出反应,与中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以优惠条件与中国签订信用借款条约,向中国输送抗战所急需的飞机、大炮等军火物资,并派遣大批军事顾问、军事技术人员以及空军志愿队来华直接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目的在于拖住日本,使之无力北犯苏联。1938年7月张鼓峰事件与1939年5-7月诺门坎事件中,苏联给予挑衅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日本认识到苏军不可轻侮。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国际关系的变化 当德、意法西斯与日本军国主义在30年代初疯狂扩军备战,走上侵略战争道路时,苏联与共产国际高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在全世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但是,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与共产国际改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路线。共产国际指示各国共产党,将“反法西斯战争”的路线改变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路线,即反对英、法反击纳粹德国的路线。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当前任务是,挫败本国政府策动和进行的反希特勒德国的战争,迫使本国政府立即与德国实现和平(注:参见侯成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共产国际路线的变化》,《世界历史》1986年第12期。)。 有必要回顾一下苏联与西方英、法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及德、意法西斯国家关系的演变。 法西斯侵略势力是全人类的敌人。自然西方英法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在对待法西斯侵略问题上有绥靖政策的错误,但苏联与共产国际不能因此改变自己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是应该揭露与抵制英、法等国的错误,以贯彻自己的反法西斯的政治路线。但是,斯大林被苏联一时的安全利益蒙住了眼睛,以致认敌为友,使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遭受严重挫折。 当英法与德国的矛盾加剧时,苏联进一步与德国接近。1939年3月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并提出“但泽问题”之后,英法相继发表声明保证波兰的安全。此时德国利用了苏联的心态,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德国的目的是避免英法同苏联结盟。1939年4月17日苏联驻德大使拜访德国外交部时,德方表示苏德关系能够改善,甚至可“进一步密切起来”。1939年4月28日希特勒公开发表演说,宣布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这次演说自始至终没有攻击苏联的言词。苏联则于1939年5月3日撤去李维诺夫的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由莫洛托夫代之。原因很简单,因为李维诺夫是法西斯分子所仇视的犹太人,他从30年代中期以来,积极推行防止德国侵略、联合英法的集体安全外交政策。此后,苏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1939年5月20日莫洛托夫在莫斯科会见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建议在恢复两国之间的经济谈判之前,应建立“必要的政治基础”。 1939年5月23日德国决定伺机进攻波兰,因此必须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7月22日,苏联宣布苏德贸易谈判在柏林恢复。8月15日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按照外长里宾特洛甫的指令拜会莫洛托夫,陈述了德国对苏联的友好意图和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并转告他,里宾特洛甫希望访问莫斯科,向斯大林阐明希特勒的观点。莫洛托夫听后表示很感兴趣,他问道,德国对于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持何态度?在会谈中是否要谈到波罗的海诸国的问题?舒伦堡立即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莫洛托夫对里宾特洛甫将来访表示满意,并建议双方各自起草条约的文本。8月19日签订苏德贸易协定,同一天,莫洛托夫通知德国大使,里宾特洛甫可在8月26日或27日来莫斯科,并向舒伦堡提交了苏方的条约草案。希特勒因为已决定于9月1日进攻波兰,必须在此之前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于是希特勒于8月20日直接打电报给斯大林,要求斯大林于8月22日最迟在23日接见里宾特洛甫,以便拟定并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并表示他接受莫洛托夫交来的苏方条约草案。8月21日斯大林回电,同意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于8月23日抵达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