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实施的“先德后日”战略(注:西方学者的著述中大多称该战略为“德国第一”(Germany First),我国学者的著述一般称为“先欧后亚”。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即:首先以主要力量打败轴心国家的最强者——德国,然后打败日本。),中外史学界都有较多评述,但是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首脑根据战况所作的暂时和局部的战略调整,中国战场在这一期间的战略地位问题,详细论及者不多,本文试作探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战略的调整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以偷袭珍珠港获得成功为契机,冲垮了美英在太平洋上原有的基本防线。反法西斯盟国面临着全方位的战略威胁。澳大利亚成为西南太平洋上的最后防线,也有被入侵的危险。盟国战略构架中连接中东的东方战略之地印度也遭到极大的威胁,使德国与日本有可能实行战略连接。另外,美英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失利,也使苏联受到德日两面夹击的可能增大。因此,如果不在短期内迅速扼制住日本的进攻势头,不仅对反法西斯战争会构成全局性的影响,而且美国“先德后日”大战略也无法实施。这样,美国被迫依据既有的形势对战略作了必要调整,即首先堵住日本这股祸水,稳定太平洋战场的局面,然后再将主要力量转而对付德国。 按照1941年3月美国的大战略构想,首先是集中力量打败德国。而这一战略在远东太平洋方面的基点是从事防御性的作战,即:在对日作战中,美国以太平洋舰队为主力,维持中太平洋战略防线;英国以新加坡为主要基地,维持西南太平洋战略防线(注:汉斯-阿道夫·雅格布森与小阿瑟·L.史密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政策与战略:文件选编与评论》(Hans-Adolf Jacobsen and Arther L.Smith,Jr.,World War Ⅱ,Policy and Strategy:Selected Documents with Commentary),加利福尼亚1979年版,第141-144页;莫里斯·马特罗夫与埃德温·M.斯内尔:《联盟战争的战略计划,1941-1942》(Maurice Matloff and Edwin M.Snell,Strategic Planning for Coalition Warfare,1941-1942),华盛顿特区1953年版,第38、40-42、53页。)。也就是说,美国及英国不能按原计划,在维持太平洋基本防线的情况下与日本在海上对峙,从容打败德国之后再收拾日本。具体地讲,就是美国暂时不能按"ABC-1"和“彩虹-5”计划沿中太平洋推进(注:莫里斯·马特马夫与埃德温·M.斯内尔:《联盟战争的战略计划,1941-1942》,第24-25页。)。而西南太平洋英国防线问题就更加严重。到1942年中期,澳大利亚、印度已经成为没有大洋防线遮蔽的地域。如果日本侵略进一步扩大,轴心国就会首先从远东对反法西斯盟国战略构架作战略突破。为此,美英军政首脑于1941年12月底至1942年1月中旬举行了“阿卡迪亚”会议。会议一方面重申“德国仍是轴心国家中头号成员和首要之敌”,“打败德国依然是胜利的关键”的观点;另一方面,美国军政首脑也认识到,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想要贯彻“先打败德国”的原则,需要先稳定太平洋战场的局面。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鉴于形势,除苏联战场外,1942年不能对德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首先必须保卫东方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的安全,支持中国的战争努力,防护这些能最终发展为对日反攻的战略要地(注:备忘录中规定东方战场近期维护的目标是:1.夏威夷和阿拉斯加;2.新加坡、荷属东印度要塞、菲律宾;3.缅甸仰光和通往中国的交通线路;4.西伯利亚沿海省份。要求在这些地域维持基本兵力。汉斯-阿道夫·雅格布森与小阿瑟·L.史密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政策与战略:文件选编与评论》,第195页。)。这样,美国军政首脑在肯定“先德后日”战略原则的同时,强调首先稳定东西方的各个战略“链”。而其中最现实的就是首先稳定远东太平洋防线,挽救危局。由此,美国将实施“先德后日”战略第一步的“北非进攻作战”推延到1942年5月晚期(注:为对付日本对澳大利亚北部可能的空袭,美国将增援的空军补充到16,000人,并削减冰岛、爱尔兰的兵员到西南太平洋,将美国在北大西洋的行动推迟一个月。莫里斯·马特罗夫与埃德温·M.斯内尔:《联盟战争的战略计划,1941-1942》,第116-117页。汉斯-阿道夫·雅格布森与小阿瑟·L.史密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政策与战略:文件选编与评论》,第212页。),以“应付先前预料到的局面”(注:罗斯福称这一时期为“间歇期”。1942年1月14日,阿卡迪亚会议的最后一天,罗斯福重申了坚持“先德后日”战略原则的立场:“如果德国人在间歇期间入侵‘体育家’地区,我们将利用全部可用军队进行北非作战。……如需要,进行游击作战。”“体育家”为美英准备进行北非作战的军事代号。“间歇期”是指美国暂时增援太平洋以稳定局面时期。莫里斯·马特罗夫与埃德温·M.斯内尔:《联盟战争的战略计划,1941-1942》,第119页。)。此外,美国还从大西洋抽调美军至太平洋,使美国驻澳大利亚部队达到59,000人。船舶方面,在3到4个月时间内,减少对苏联运送租借物资船舶的30%以供太平洋方面之用(注:汉斯-阿道夫·雅格布森与小阿瑟·L.史密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政策与战略:文件选编与评论》,第212页。莫里斯·马特罗夫与埃德温·M.斯内尔:《联盟战争的战略计划,1941-1942》,第118-119页。)。从1941年12月至1942年10月美国海外兵力部署情况看,太平洋方面与欧洲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注:理查德·M.莱顿与罗伯特·W.科克利:《全球后勤与战略,1940-1943》(Richard M.Leighton and Robert W.Coakley,Global Logistics and Strategy 1940-1943),华盛顿特区1955年版,第732页。)。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支持太平洋防线做了具体安排:“1.派送全部能调遣的空军到澳大利亚;2.如有可能,确保太平洋交通线;3.尽可能经常性地打击日本交通线。”(注:莫里斯·马特罗夫与埃德温·M.斯内尔:《联盟战争的战略计划,1941-1942》,第211-217页。)罗斯福在1942年5月6日给马歇尔的电文中,还专门重申了先稳住太平洋防线的重要性(注:“波列罗”指美英商议的从英国进攻欧陆的最初计划。莫里斯·马特罗夫与埃德温·M.斯内尔:《联盟战争的战略计划,1941-1942》,第217-222页。)。 由于太平洋形势危急,日本会不会乘胜策应德国夹击苏联就成为战略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美国军事计划人员认为,苏联战场的军事前景是未来欧洲形势的关键,可能也是世界形势的关键。一旦苏联垮掉,美英的处境不仅会回复到苏德开战之前的局面,而且会更糟,更不用说实施战略步骤。但是,美国计划人员也知道:“要从苏德战场转移德国兵力,需要动员60万地面部队和6500架飞机。即使如此,预计也只能在1942年秋展开进攻行动。”(注:莫里斯·马特罗夫与埃德温·M.斯内尔:《联盟战争的战略计划,1941-1942》,第178页。1942年3月11日,罗斯福对摩根索谈到:“没有什么事情比让俄国人被打跨更糟的了。”见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86页。)而1942年秋以前,在美英全力从事稳定太平洋局势之时,不可能发动减轻苏联负担的战役,苏联只能单独顶住德国的攻击。而最危险的情况就是苏联可能被迫两线作战。因为日本的成功使轴心国的形势极为有利,德意日实施联合战略和利用相互资源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作为轴心国的世界战略,希特勒对日本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同意进攻苏联(注:汉斯-阿道夫·雅格布森与小阿瑟·L.史密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政策与战略:文件选编与评论》,第67、68、69页。)。对付轴心国可能的战略配合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太平洋战线的稳定。 为了首先稳定太平洋防线,美国于1942年4月6日两次召开太平洋会议,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荷兰和菲律宾的代表讨论,草拟掌握对日主动权的重要方案。罗斯福阐明:“现在远东地区已是由战争支配的场所,最快和最集中的努力应该由盟国的统一行动而作出。远东的行动是世界性努力的一部分,这种努力就是在更持久的基础上建立起国际军事合作。”(注:一个会议在重庆(1941年12月17日-23日苏联代表被邀请),另一个会议在新加坡(1941年12月18日-20日)商议西南太平洋的作战。这两个会议的目的是考虑在所有战线上阻止日本集中军队打击完一个目标后进击另一个目标,即分散日本的兵力。会议表明了美国在太平洋和远东作战中的积极姿态和比以往更积极的立场。莫里斯·马特罗夫与埃德温·M.斯内尔:《联盟战争的战略计划,1941-1942》,第86页。)这应该说是美国基于战争实际结果和趋势所作的正确战略选择,表明美国从事太平洋积极防御作战的决心。从另一角度讲,也是对以前战略中缺憾的修补,为正确实施“先德后日”战略奠定了基础。如美国军事史家韦格利所说:“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整整六个月内,美国人不顾一切地牺牲包括给予欧战优先考虑的计划在内的一切长远战略,匆匆拼凑资源以支撑太平洋防线,以对付日本人在任何特定时间和地点所发动的最强大的攻势。……战前计划低估了日本的威胁,因而即使不在理论上也是在事实上打乱了欧战优先的计划。”(注:拉塞尔·F.韦格利:《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31、384-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