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社会学问卷调查方法在中国广为流行,不少社团和新闻媒体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社会问卷调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大学于建校25周年之际所做“世界第一伟人”调查,东南大学1923年1月所做“名人选举”,北京高等师范1922年11月14日为纪念建校14周年所做“民意测验”,以及美国人在上海办的《密勒氏评论报》(The Weekly Review of the Far East)1922年10月至次年1月所做“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Who are the twelve greatest living Chinese)的问卷调查,等等。 这些调查曾引起当时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例如,北大的调查结束不久,即有朱悟禅的《北大25周年纪念民意测验之分析》一文在《新民国杂志》上发表。东南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和《密勒氏评论报》的调查也被广泛报道(注:有关这些调查的报道和分析文论分别见《新民国杂志》第1卷第5期(1924年3月30日)第1-8页;《东南大学之名人选举》,《民国日报》(上海)1923年1月20日;《密勒报12名人选举揭晓》,《民国日报》(上海)1923年1月6日第3版;《密勒报假选举揭晓》,《时报》1923年1月6日第3版;张耀翔:《高师纪念日之“民意测验”》,《民国日报》(上海)1923年1月14-15日第4张《觉悟》;The Weekly Review of the Far East,Formerly Millard's Review,Shanghai,China.From October 7,1922 to January 6,1923。本文所引《密勒氏评论报》材料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羽中同学代为复印,汪朝光、谢放、侯德础等对初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谨致感谢。)。应当说,这些调查对于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及人心的变化,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遗憾的是,本应对此高度重视的学术界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重视。除了北京大学的调查因其结果是列宁取代威尔逊“世界第一好人”的地位成为“世界第一伟人”、威尔逊退居第二而受到带有政治色彩的关注之外,其他调查均很少有研究者问津。尤其是“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的调查,因为是通过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举行,知道并利用过相关调查材料的学者更少。笔者仅见美国学者Lucian W.Pye在其所著《军阀政治: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冲突与联合》一书中有所引证(注:Lucian W.Pye,Warlord Politics:Conflict and Coal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Praeger Publishers,Inc.1971,p.123.)。鉴于《密勒氏评论报》所做调查对于研究20世纪20年代历史的重要性和该报查找匪易,本文拟对该调查略做介绍和分析。 一 《密勒氏评论报》的问卷调查是从1922年10月7日开始的,这一天该报在显赫位置刊登公告,并同时发放“选举票”,要求读者投票选举“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一周之后,同样内容的公告和选票以中文形式发表。公告如下:“论中国政事经济者每谓中国乏强有力之领袖人物,盖国中出类拔萃之人才,昔已凋谢,而自共和创始以来,各方之领袖人物尚未产生也。夫中国今日岂乏此项人才乎?为解决此问题起见,阅者之意,以中国何人具有此项资格,可选出十二人,将其姓名填入左方之空白选举票中。”(注:Who Are the Twelve Greatest Living Chinese?The Weekly Review of the Far East.October 7,1922.) 公告同时规定了具体的“选举”规则和办法:1.被选举人须系“名望素著堪为一业中之代表者……例如政军商银行各界以及其他专门事业之人物”;2.无论中外人士皆可投票,惟选举人须在选票中注明自己系外国人、中国人或中国学生,投票人之姓名无庸署于选票中,但可附一署名信函说明选举某人之理由,主持人将严守秘密,不公开署名信札;3.选票将在每一期密勒氏报刊出,已投票之读者,可将以后登出的空白选票“传与亲友,务使此项选举益加普及”;4.选票可用英文或汉文填写,径寄报馆,选举结果将逐期揭晓,回收选票的截止日期为1923年1月1日,最终结果定于同年1月6日在报上公布(注:Ibid.,October 14,1922,p.239.)。 公告发布之后,社会反响热烈,选票源源寄回。因报社设在上海爱多亚路4号,最早收到的几乎完全是上海读者的选票。从10月21日起,沪埠之外的选票陆续寄到。选举结果从10月14日开始在报上公布,每周一次,每次均累计前次统计数据。我们不妨先列出11月11日(第4周)公布的统计结果,作为参照,以窥投票之过程及其变化。这一周公布的前12位的名单和票数分别是:1.孙中山,331票;2.顾维钧,323票;3.冯玉祥,313票;4.王宠惠,313票;5.吴佩孚,286票;6.蔡元培,246票;7.张謇,239票;8.阎锡山,227票;9.余日章,187票;10.王正廷,185票;11.黎元洪,149票;12.陈炯明,145票(注:Ibid.,November 11,1922,p.382.)。 该轮选票公布之后,上海“一种有势力的英文报”发表议论,认为投票选举的结果,英、美留学生和基督徒获得了半数以上选票,“可见英美教育和基督教的影响之佳和势力之大”(注:胡适:《谁是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努力周报》第29期,1922年11月19日。)。胡适读到这则议论,深为不满,一周后他在《努力周报》上发表了《谁是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一文,对正在进行的选举提出了“抗议”。胡适认为,《密勒氏评论报》是英文周报,主要行销于寓居中国的美国人和其他英语人士之间,“故这种投票只可以表示这一派人的倾向,本不值得什么严重的注意”。胡适特别举了一个例子,以证明选举主持人不了解中国,选举结果无甚参考价值:10月28日公布的结果,章行严得1票,章士钊得4票;11月11日公布结果时,章炳麟有19票,章太炎有54票。胡适嘲笑说:“他们竟不知道这4个姓章的,原来只是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