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军阀型的幕府中,蒋介石幕府存在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蒋介石幕府从1924年蒋出任黄埔军校校长起开始逐步形成,1949年为一转折点。1949年后,蒋介石幕府虽然继续存在,但已不具备全国性质,故略而不论。本文仅对1924年至1949年间的蒋介石幕府作一初步的论述。 一、以三缘原则遴选幕僚 熊式辉是新政学系巨头,蒋介石的高级谋士,对蒋有相当深刻的了解,他认为:“蒋一切用人行政不外三缘(地缘、血缘、学缘)。”(注:《张治中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763页。)董必武在《大后方的一般概况》一文中也指出:“蒋和他的干部有三种关系”,即“亲戚关系”、“同乡关系”、“同学或部属关系。”(注:《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下册),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1981年编印,第408-409页。)综合熊、董两家的说法,笔者以为概括为血缘、地缘和业缘更全面。下面分别叙述: (一)血缘 蒋介石很注重血缘关系,他重用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妻兄,人称国舅,宋子文历任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董事长、行政院院长等要职;孔祥熙是蒋介石的连襟,历任实业部长、财政部长、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董事长、四行联合办事处副主席,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宋孔两人轮流为蒋介石执掌财政、金融以及行政大权。蒋介石还任用了不少蒋家的族亲及外婆家的亲戚。据王舜祁著《蒋氏故里述闻》一书记载,他们是:侍卫长蒋孝先、王世和,内务副官蒋孝镇、蒋富寿,军法司长王震南、信托局长孙义宣、侍从室组长汪日章,要塞司令孙星环,铁路局长孙鹤皋,空军司令毛邦初,军令厅长毛景彪,督察长毛圣栋等。 宋美龄是蒋介石的第四房夫人,但却是正式的“第一夫人”。蒋宋不单纯是夫妻关系,从公的方面说,宋氏担任过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多次陪同蒋介石或代表蒋介石出国从事外交活动,是国民党对美外交主导人物;更重要的是,在蒋介石的家族政治中,宋美龄与孔祥熙、宋蔼龄夫妇结为政治同盟,在幕后干预蒋的决策。陆军大学校长徐永昌在日记中写道:“魏伯聪(道明)又谈:渠以为年事入老境者,无不受少妻支配,只是程度轻重而已,盖以方蒋介石与王宠惠者。按蒋先生之护庇宋孔,不仅不利于国家,且不利于宋孔(不能使其早接受小的惩处以远引,反使彼等生心活动地位,彼等之亲近更藉以蠧国)。”(注:《徐永昌日记》,1947年8月1日。)蒋介石的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在日记中颇有感慨地写道:“自古姻戚无不影响政治,委座不能例外,难矣哉!”(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253页。)由此可见,国民党上层人物都认为蒋介石是受宋美龄支配的。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唐纵在其日记中有很详细的记载,这里不赘述。 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儿子,他们之间也不单纯是父子关系。在蒋介石的部下面前,小蒋对老蒋不称“父亲”而叫“领袖”,这就明确说明他们之间是上下级关系。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是家天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但家天下的残余依然强烈。蒋介石大权独揽,实际上是个不加冕的皇帝,他处心积虑地培养蒋经国接班。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蒋介石的一切人事布局都以保障蒋经国的接班为前提。但在大陆时期,蒋介石的计划受到各既成派系的掣肘,阻力重重,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加快了培植儿子接班的步伐,并且如愿以偿。 (二)地缘 蒋介石特别重视地缘。一位在海外研究中华民国史的学者指出:“蒋对其浙江籍追随者有特别的感情,也信任邻省江苏籍的追随者。他早年同陈其美在一起的经历也许加强了这种乡情。在辛亥革命以后的十年中,他大部分时间在上海度过。他在这一时期的大多数朋友后来成为他所信任的谋士。他们当中有张人杰、陈果夫、陈立夫、戴季陶、黄郛和张群。他在其支撑派系的追随者中,同浙江人比较亲近。陈氏兄弟、戴笠、胡宗南就是引人注目的例子。”(注:田宏懋:《1928—1937年国民党派系政治阐释》,《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4辑第77页。)应当指出,上列诸人中,张群是四川人,而不是浙江人。江苏籍的幕僚人数不多,吴稚晖、叶楚伧、顾祝同、钱昌照、陈继承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而浙江籍的幕僚人数众多,张静江、戴季陶、黄郛、邵力子、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朱家骅、胡宗南、蒋鼎文、汤恩伯、陈仪、戴笠、毛人凤、徐恩曾、叶秀峰、周至柔、俞飞鹏、俞大维、俞济时、林蔚、潘公展、董显光等都是。他们之中,张静江、戴季陶、黄郛是蒋介石最倚重的三大军师,而其他人物则分别为蒋介石掌握党权、军权、特务权以及交通、财务、军需、后勤、机要、舆论宣传等重要部门,他们是蒋介石幕府中最显赫和最有实权的人物。 (三)业缘 业缘的范围很广,包括诸如同学、同事、师生、结拜兄等弟多种关系。在上述关系中,蒋介石最重视的是师生关系和结拜兄弟关系。 蒋是从黄埔军校练兵起家的,蒋之所以能够在政坛屡仆屡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支绝对听命于他一人的黄埔系军队。蒋介石一生的职务虽然屡变,但黄埔学生一直称蒋为“校长”,以示他们是“天子门生”。三民主义力行社、中华复兴社,是由一批狂热拥护蒋介石的黄埔学生组成的,他们中的骨干号称“十三太保”。著名军事家杨杰说:“委员长的成功秘诀就是‘作之君、作之师’。所以,至今他还兼任陆大、中央军校及各军事学校校长。”(注:《郭汝瑰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不仅全国所有的军事学校由蒋介石兼任校长,到了抗战时期,蒋还想兼任所有普通高校的校长。有一天,蒋邀教育部长陈立夫晚餐,对陈说:“全国军事学校,均由余兼校长;全国诸大学亦由余兼任校长如何?”陈委婉地回答说:“与其全国诸大学由钧座兼任校长,则不如由钧座兼任教育部长,立夫任次长为宜。文学校不若军事学校之单纯,不易管理也!”蒋考虑了一会儿说:“那么先以兼任中央大学校长为试,如何?”陈立夫不便再持异议。但经过几个月的试验,蒋介石因没有精力和时间常到学校视事,才打消了兼任所有高校校长的念头(注:严如平主编:《民国著名人物传》第2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