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后,众多的失业人群及不良社会现象,在解放区同样持续存在,且在一定时间之内,还有上升趋势,给新政权造成巨大压力。但在共产党政权下,对庞大失业群体处理得当,对社会不良现象取缔坚决,灵活巧妙地化解了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矛盾,有效抑制了工潮的产生,实现了标本兼治,显示出共产党办事讲求实效的作风。中共在解决失业问题、消除社会不良现象中积累的经验,对今天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消除社会不良现象,净化社会风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无借鉴意义。 一、社会问题的严峻挑战 1949年前后,军事频繁,金融混乱,工商企业惨遭破坏,工厂、矿山大量倒闭,生产萎缩,交通瘫痪,引起各地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城市中,全国失业工人、手工业者和失业知识分子已有400万人,还有不少工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失业人员生活之苦,非常人所能想见。 造成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所共知的原因如通货膨胀、战乱纷扰、城乡人口失衡外,社会急剧转型、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变更、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更新、政局态势明朗中藏有危机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原因。1949年,共产党解放的城市中,工人的就业渠道遇到不少新的障碍。社会经济改组过程中,由于旧的经济体系没有完全打破,新的经济体系又没有很快完善起来,新旧交替,漏洞难免,造成了新的失业和半失业现象;在一些新解放的大城市,由于曾经是国民党达官贵人及外国人淘金享乐的地方,各种私营商号和服务性行业都是适应这一消费层次而产生的,如今在人民解放军大兵进驻,共产党入主市政,这一消费层逐渐消失,相应的消费行业骤然减少或消失。生活日用如此,出租车行业和书画界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解放前,上海1,000多名各种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中,一大部分靠卖字画为生,如今,有钱主顾散去,书画作者也加入了失业的行列。 解放初,各大城市经济一时走不出低谷,私营商业企业经营不易,只好裁员省支,申请停业。上海私营商业企业从1949年8月到1950年3月间,申请停业的有3,000多户,社会上无业人员数量上升,单是衣着业、金融业、进出口贸易业的职工失业率就高达16.2%,有业务联系的生产厂家或生产行业受到极大冲击,破产倒闭者比比皆是,1950年三四月间最为严重,带有很大普遍性。不仅上海、天津等城市如此,许多中小城市也未能幸免。解放后不久,失业的人数还有增加的趋势。据统计,1950年1~4月,在14个城市中,有2,945家工厂关门,在16个城市中有9,347家商店歇业,全国新增失业人口达38万至40万人(注:参见陈云:《扭转商品滞销》,《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88页。)。其中上海1950年的“四月危机”前后,失业工人达13万人,连同家属在内,将近50万人。上海工人失业率1949年5月为20.4%,1952年高达13.36%。失业人数的增加,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引起人心浮动,劳资关系紧张,不少资本家抽出资金,逃走香港等地(注:参见龚青:《建国初期对失业工人的救济和就业安置》;袁志:《解放初期出现工人失业问题的原因》,《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第9期。)。 许多社会不良现象如卖淫嫖娼、乞丐、吸毒等,在国民党政府时期从来没有消除过,社会风气严重破坏。如卖淫嫖娼活动,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是公开、半公开进行的,公娼、私娼遍及城市街巷。扬州的公娼就曾被扬州警察局要求统一着装,“上岗”操业(注:天津《大公报》1948年9月8日。)。政府对私娼的禁止和改造若有若无,无法对这些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更谈不上尊重她们的人格。有的地方当局甚至以侮辱妓女人格来实现所谓的“正风化”(注:天津《大公报》1948年10月30日。)。 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迫切需要中共领导的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迅速加以克服解决,以便在较短的时间,营造出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妥善安置失业人员 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能否解决失业问题,是对共产党是否有能力管理城市的一场考验,也是向世人证明它既能搞政治、军事,也能搞经济的良机。 对于庞大的失业群体,共产党并不隐讳,他们在公开场合都承认这一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向群众解释清楚,要求群众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对于旧人员,中央在1949年9月24日曾经有过指示,认为除反动有据、劣迹昭著而为人民群众不满,予以撤职,除首恶分子依法惩办外,对其他人员应该“一律包下来”,“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房子挤着住”;机关精简下来的人员“不可踢开不管”,有一技之长的又愿意为人民服务的旧公教人员,尽可能予以留用(注: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5~16页;《江渭清回忆录:七十年征程》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336页。)。对于失业工人和贫民,政府尽量给予扶持,帮助他们投身生产,生活自给。如天津市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发放小本贷款6,000万元人民券,帮助失业工人贫民进行生产。不仅使市场矛盾得到解决,且使市民能以低价买到食品(注:《人民日报》1949年2月21日。)。 解放前,人力车、三轮车是北平、上海等城市的一大景观。庞大的三轮车、人力车夫队伍,在城市新旧交通过渡期间,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在旧社会,属于服务性行业,整天与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思想比较复杂。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管理上的问题。他们所依赖的服务对象,解放后发生了变化,有不少再就业问题需要政府解决。北平三轮车夫约有40,000多人,大部分以蹬车为生,也有少部分兼营其他职业。在旧北平,许多车夫境况凄惨,热切盼望解放军。1月31日下午,听到解放军入城的消息,一些车夫自动组成三轮车队,迎接解放军入城。解放两三个月后,他们逐步组织起来,北平各郊区有他们的工会,协助人民政府维持治安。工会除成立若干消费合作社,保证他们不受或少受商人的中间剥削外,还积极组织生产合作社,以保障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