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2)05-0073-07 李劼人的长篇三部曲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对此首先 作出很高评价的是郭沫若,在《中国左拉之待望》一文中郭沫若称李劼人有一 支“令人羡慕的笔”,称三部曲的规模宏大惊人,肯定李劼人是一位“健全的 写实主义者”,称颂李劼人的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史”,至少是“小说的近代 《华阳国志》”,是中国伟大的作品。另外,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曹聚仁也对李劼人小说评价极高,甚至认为“在现代中国小说作家中,李劼人的成就,还在 茅盾、巴金之上。”[1](123页)当然,也有许多人持不同的看法,认为李劼人 小说很一般,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我认为仅仅用“写实主义”来概括李劼人的小说是不完全的,他的小说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但与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同的 是李劼人小说更具有浓厚的现代色彩,这种现代色彩表现在形式上就是李劼人对小说艺术样式的艰辛探索,对西方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大胆借鉴。 新的小说类型的探索 许多人将李劼人的小说(尤其是他的长篇三部曲)笼统地称之为“历史小说”, 尽管也曾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因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声音也就很微弱,时间一长,“ 历史小说”的说法渐渐地就变成一种定论。其实,这还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何谓历史小说?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卡契·久尔治认为:历史小说不仅要在 环境的描写上保持历史气氛,更重要的是要“对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作艺术上的忠实描 写”。要“在真正的诗一般的描写中保持历史的可靠性。”[2](213页)卢卡契的观点可 以简化为:历史小说 = 历史 + 文学。李劼人也曾说过:“一直想写一个长篇 ,反映辛亥革命斗争。自己感到辛亥革命是历史上一件大事……这个愿望积蓄了很久。 ……我想,直接从辛亥革命入手太仓促了些,这个革命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它有历史渊 源。历史上积累了很多因素,积了很久才结下这个大瓜。要写,就必须追源溯流,从最 早的时候写起……”[3](539页)可以看出李劼人是想用文学的方法把中国近代 史上曾发生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套用一下卢卡契的理论,李劼人的 长篇三部曲确实可以称为历史小说。但要知道这些话是李劼人在1957年说的, 它是在以国家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年代里所说的话,能不能真实地反映作者内心的想法很 难说,至于二十多年前作者创作这些小说时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就更难说,何况用作者 的话来诠释其作品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可靠。而且,卢卡契的关于“一个具体的 历史时期”的说法也很模糊,对此郁达夫有更为详细的解释,他认为:“现在所说的历 史小说,是指由我们一般所承认的历史中取出题材来,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和人物为骨 子,而配以历史的背景的一类小说而言。”[4](238页)郁达夫和卢卡契的观点基本相似 ,所以郁达夫的话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具体的历史时期”这一词语的内涵。 先来看《死水微澜》,其主要人物是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等。这三个人完全是作 者虚构出来的,他们一个是下层妇女,一个是江湖袍哥小头目,一个是土粮户,他们谁 也称不上是历史人物,更不用提“著名”二字。再看所写的事件,这里面是有袍哥与教 会的冲突,但不能算是重大历史事件,我觉得它主要是为写罗、顾两人的恩怨以及蔡大 嫂的婚变服务的,是“人物领导着事实前进”[5](251页)。小说是以蔡大嫂的情爱经历 和心路历程为主线,并“不是以教民和袍哥这两种恶势力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6], 说这篇小说是“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斗争”[6],实 在太牵强附会。李劼人是在办实业碰壁的情况下再回到文学这条路上的,文学 对他来说既是一条退路,也是一条进路。他可以用写小说的方式来摆脱一时的烦恼,又 可以用它来对社会、人生进行重新评估和认识,以便于调整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死水微澜》正是李劼人深刻反思后的结果,蔡大嫂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定历 史时期人的精神动向。说它是一部写人性的小说或许较为贴切。 再来看《暴风雨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观点认为其主题任务就在于:“勾画出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展时期的社会面貌,反映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进而 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给《大波》描写的那场失败的革命埋下伏笔。” [3](180页)作者本人也说:“小说中塑造了三个知识分子的典型:一个是前进的,当然 是无意识的前进,他只高叫流血、革命,但革命后该怎么办却不知道;另一个是保守的 ,他有一套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等革命成功再来享福;再一个是摇摆不定的,正代表 资产阶级在革命前的两面性。”[3](542页)从上面评论者和写作者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 们都是把《暴风雨前》当作一部与政治革命有关的历史小说来看待的。情况果真如此吗 ?尽管李劼人在1919年就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但这既不是一个政治团体, 也不是一个派系,它只是在爱国的名义下形成的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后来由于曾琦等 人成立中国青年党,鼓吹“国家主义”,该学会自行解散。此后,李劼人未曾 加入任何一个文学社团,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党派。李劼人是一个非常具有独立 意识的作家,他既不赞成法国大革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对苏俄革命、布尔什维 主义心存犹疑[7](13页),因此,1936年作者在创作《暴风雨前》时,是否真的将它和 革命联系在一起谁也说不准。小说以郝又三为核心人物,写他与田老兄、尤铁民等人加 入文明合行社,与父亲郝达三、田老兄等一起办广智小学,与表妹叶文婉的婚姻,与下 莲池暗娼伍大嫂的情感纠葛……郝又三想出国,由于家庭的拖累,结果没有去成,想办 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最终半途而废;他和叶文婉之间本没有什么感情,却成了夫妻, 整天心情压抑,堕落到嫖娼玩娈童的地步。如果不考虑小说中的时代因素,郝又三所遇 到的情况正是五四前后所有知识分子共同经历的精神磨难。《暴风雨前》可以看作一部 探索、描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小说。世道变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应该随之改 变,而人的变化又需要整个社会环境进化作后盾,这是否就是李劼人在创作《 暴风雨前》时所想要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