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6X(2002)04-0023-09 方卫平 浙江师范大学 儿童文学研究所,浙江 金华 321004 与中外文学研究深厚悠久的历史积累相比较,儿童文学研究无论在中国还在欧美、日 本等儿童文学先进国家,都是在20世纪才逐渐独立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在中外儿童文 学研究领域,儿童性、教育性、想象力、幻想性、游戏性、趣味性等等,是人们十分关 注、常常论及的理论课题。相形之下,关于儿童文学的民族性(nationality)、现代性( modernity)论题,则较少或几乎未被人们触及。例如,儿童文学的民族性、民族化问题 ,长期以来只有少数敏锐的研究者曾予以关注。法国学者保尔·阿扎尔在其名著《书· 儿童·成人》(1932)中,曾设有“民族的特色”一章。他以《木偶奇遇记》、《爱的教 育》为例,分析了意大利儿童文学所表现出的快活的、煽情的特征;他认为法国儿童文 学的特点是“论理的、机智的、社交的”,而用“宗教性、实际性和幽默”来概括英国 儿童文学的特色。西方一些学者在对安徒生、格林、豪夫、卡洛尔等西方经典童话作家 的研究中,也曾探讨过这些作家的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美学特征。 在我国,张锦贻、刘守华、汤锐等学者,曾初步触及了儿童文学的民族性、民族化这一 研究课题。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外儿童文学研究中对儿童文学民族性课题的探讨,仍 然是相对零散的、单薄的。 与民族性问题相比,儿童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作为一个纯粹的学术命题,尚未进入 现有儿童文学的专业论述系统。换句话说,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儿童文学的现代艺术自 觉还未引发出相应的知识学建构。 今天,对儿童文学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显然将有益于儿童文学知识 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们知道,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自觉和发展,既离不 开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滋养和依托,又一直受到外国文化思潮和外国儿童文学的影响。 “五四”时期,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欧美各国。30年代以后,尤其是50年代,苏联儿童文 学的影响巨大而深广。近20多年来,开放和交流的社会情势,使日本、欧美诸国的儿童 文化产品及儿童文学输入的影响随处可见。今天的少年儿童受众对外国的动画片、卡通 读物和儿童文学作品常常趋之若鹜。而我们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又常常缺乏自己的民族 特色和艺术吸引力;一些作家(尤其是童话作家)满足于简单摹仿、搬用外国作品的人物 造型、语言、故事构思等等,使原创作品带上了明显的翻译腔和“洋面孔”。在这样一 种背景下,研究、总结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在接受外来影响和探索民族化文学之路的双 重选择中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探索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走向 世界的民族化道路,并且从理论上对儿童文学的民族性课题作出新的理论探索和阐述, 无疑极具历史感和现实价值。 关于儿童文学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则为从整体上进一步透视儿童文学生存的时代特征 ,提升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建构水平提供了新的可能。现有儿童文学研究当然并 非从未涉及“现代性”课题的学术领域,恰恰相反,当代儿童文学思考的许多领域正是 与“现代性”命题的内在思想脉络息息相关的。例如,关于童年的当代特性的研究、关 于当代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研究等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涉及了儿童文学 的“现代性”问题。尽管如此,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现代现象,从纯理论的角度提出“现 代性”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汉语知识界的儿童文学研究者来说仍然是极其必要的。 儿童文学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都是极富张力和理论生长性的课题。就民族性、现代 性的基本概念而论,其含义就十分丰富复杂。有研究者认为,现代性的内涵,包含了这 样三个主题:精神取向上的主体性、社会运行原则上的合理性、知识模式上的独立性[1 ]。刘小枫则用了三个不同的术语来指称“现代现象”的形态层面与结构层面:“现代 化题域: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现代主义题域:知识和感受之理念体系的变调和重构; 现代性题域:个性·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之质态和形态变化”[2]。同样,一旦 当我们展开对于儿童文学“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时,我们就会发现,其理论内容和学术 空间将是十分丰富广阔的。 我还想说的是,儿童文学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是两个既不相同,又具有十分紧密的 相关性的学术论题。比较起来,民族性问题更侧重联系着传统的维度,现代性问题更多 指向现实的层面。另一方面,民族性也包含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变迁与转换的问题,而 不同民族国家的现代性问题则可能包含着不同的历史具体性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问题。因 此可以说,儿童文学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设置本身,就为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 推进,提供了一个新的、别致的理论座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