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鸟瞰,20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曾经出现过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或曰三次高 潮:一是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二是世纪中的50年代前期;三是世纪末的 八九十年代。第三次高潮穿越世纪,今天仍在“与时俱进”之中。八九十年代特别是党 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无论在社会投入、观念更新、作品生产、系统工 程建设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景象、新生面,实现了历史性的跨 越。 共建新时期文学的“希望工程” 儿童文学是关系到亿万少年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被人们称为文学的“希望 工程”、“铸魂工程”。新时期儿童文学之所以能出现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根本原因 就在于全社会对儿童/儿童教育/儿童读物/儿童文学的重视,并付诸切实的行动。1991 年中国政府加入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以政府庄严的承诺和法律保障的形式 被确定下来。“儿童的幸福,需要最高一级的政治行动”(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 发展世界宣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的幸福与精神食粮,共和国第三代领导人江 泽民主席曾多次指示:“继往开来造福儿童不断提供高尚的精神食粮。”(1990.11)“ 出版更多优秀作品鼓舞少年儿童奋发向上。”(1996.6.1)特别是1994年江泽民主席发出 繁荣长篇小说、儿童文学、影视文学“三大件”的重要指示,极大地振奋和促进了儿童 文学的创作生产力及其系统工程建设。中国作家协会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 ,并通过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开展了多方面的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活动,举其大者 如:1996、1999、2001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四、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奖, 评出各类优秀作品57部(篇),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2000、2002年在北京、大连召开“ 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大会”与“第六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举办多种形式的作家作品研 讨会,向全社会推介《花季·雨季》《草房子》《男生贾里全传》《一百个中国孩子的 梦》《今天我是升旗手》《非法智慧》等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具的一流作品;与 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多期“全国儿童文学少年作家班”,培养、造就90年代涌现出来的 中国最年轻一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并及时吸收文学新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鼓励他们创 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据统计,截止2002年9月,中国作协共有会员6768人,其中儿童 文学作家有500多人,如果加上各省、市、自治区作家协会中的儿童文学作家,则已达 到3000余人,其中骨干作家有1000余人。正是依靠这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特别富有奉 献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家队伍,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为广大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 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儿童文学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与投入。以宋庆龄名字命名 的“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是宋庆龄基金会和文化部、教育部、广电部、团中央、全国 妇联、中国作协、中国科协等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儿童文学大奖,自1986年设奖以来,至 今已举办了五届,第六届评奖也即将举行。这一奖项的设立以及评奖活动的展开,充分 体现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对儿童文学的高度重视,营造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儿童文学、造 福儿童的良好氛围。此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以及国家图书 三大奖中的少儿读物奖项的设立,一并构成了全社会共建儿童文学系统工程的生动风景 ,推进着少儿精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特别提出出版界与报刊界造福儿童的重要贡献。据统计,全国(以下数字未含台 、港、澳地区)现有31家专业少儿读物出版社,另有130多家出版社尤其是各地的教育出 版社都设有少儿读物编辑室或出版少儿图书。2000年,全国共出版少儿图书品种7000余 种,总印数达1.68亿册,印张数高达63.53亿张。全国各地还拥有126家少儿期刊,全年 总发行量达1590万册(据1997年统计)。可以说,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少儿读物出版大 国。需要指出的是,今天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传播形式,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更有 网络、影视、音响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大面积的传播形式与流通,极大地促 进并确保了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使亿万少年儿童真正享受到了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坚持“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 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经历了回归文学——回归儿童——回归(作家创作艺术)个 性的三个阶段,但其核心则是回归儿童,使儿童文学真正走向儿童并参与少儿精神生命 世界的建设。对此,曾经创作“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优秀系列小说,被小读者引为知 心阿姨的上海女作家秦文君有着深刻体验,她认为:“我们先把视线从落套、说教、艺 术空间狭小的阶段转向文学本质的回归。抵达这个阶段后,我们开始实践第二个飞跃, 即向读者的回归,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观照着我们的前方。”(《中国儿童文学》2002 年第3期)“以儿童为本位”,这是新时期儿童文学最核心、最根本的观念转变。这一转 变不仅是儿童文学观的转变,更是儿童观的转变。有了这一转变,我们的儿童文学才能 突破“教育工具论”的束缚,将儿童文学从以成人意志、成人教育目的论为中心,转移 到以儿童为中心,也即以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和接受对象为中心,使儿童文学契合儿童 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和社会化特征,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这 一转变,引发了新时期儿童文学理论观念的一系列突破性变革,使理论批评活动具有思 辩的力量、创造的热情与发现的快乐。“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曹 文轩),“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差异性导致少年文学、童年文学、幼年文学三个层次的 儿童文学分类”(王泉根),“爱、顽童、大自然是儿童文学的三大艺术母题”(刘绪源) ,“儿童一成人两种不同审美意识的协调运作构成儿童文学的双逻辑支点”(汤锐),“ 儿童的成长心理自身具有反儿童化倾向”(班马),“成长是儿童文学的永恒主题”(吴 其南)等,这些深具创新思维与先锋意义的理论观念的出台,不但提升了当代儿童文学 理论批评的学术品质,而且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生产;而所有这些命题的 提出与目的,都是为了儿童,都是围绕着“以儿童为本位”这个中心话语所展开的,既 致力于儿童文学人文精神的探究,又执着于儿童文学的本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