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长篇小说创作的勃兴和提 高是一个特别突出的现象。尤其是从1995年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片繁茂、斑斓 的景观。产量的逐年怒长,反映生活面的空间开阔和多样,探掘历史的深长和多面,作 品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的千姿百态,作品文学水平的日渐提高;出类拔萃之作的历历可 数,对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规律之探讨、对长篇新作之评论、对长篇创作实绩估量之讨 论的日趋活跃,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长篇小说创作的产量和规模远远轶出了读 者和评论界的阅读容量和视野的情况下,对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的实绩和面貌作出精细 而准确的描绘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对这一风起云涌、方兴未艾的文学景观作一番寻根 探源、梳理脉络、指点精彩、催生优秀的工作,却是必要的。 一、热风吹雨洒江天 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不是 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文景观、一种精神花朵。长篇小说,作为一种擅长于“有头有尾 地描绘了生活的长河”(茅盾语)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鲁迅语)的文学体载 ,它的勃兴与发展,就更是一种时代现象,一种集纳着大时代的群体众生的思想、情绪 ,反映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特殊的精神现象。它归根结底,总是社会生活变 化和发展的精神衍生物。探寻它繁茂勃兴的根源,不能不把它放到我们所生活所呼吸的 大时代的变动中去考察。 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 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江泽民语)。这幅现实生活的画卷, 为中国当代文学,也为长篇小说的繁兴,提供了丰饶的生活土壤。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 后,生活的长河有如冲出三峡的江流,变得流深浪平、水阔天高;有志于大规模地描写 社会现象的长篇小说作家,获得了较为平静地观照生活整体的流向、较为广阔地吸纳生 活丰富的印象,进行艺术熔铸的客观条件,长篇小说创作的数量在不太为人注目的情况 下,开始出现了逐年增长的势头。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一阶段长篇小说的数量是:1992 年,出版了370部;1993年,出版了420部;1994年,出版了450部。这一增长的势头, 也推出了一些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但从总体上看,应合时代精神节拍,直面现实生活进 行深沉而有力的艺术概括的力作较少,它所获得的社会关注和推动也较平弱。 生活的土壤里,天然地接纳着、孕育着大量的文学的良种。但这些良种的生根发芽, 长叶伸枝,还有待于适宜的节气天候,有待于热风的吹拂、阳光的照临、雨露的滋润, 一句话,有待于这一切所形成的精神气候。 一贯把文学艺术的发展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全局予以关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抓住了长篇小说创作发展的新的契机,为长 篇小说的繁茂吹来了阵阵热风,送来了遍洒江天的时雨。 早在1991年3月,江泽民在首都元宵节文艺界座谈会上就表达了他对文艺界的一个殷切 的希望。他说:“历史上每一时代都孕育并且产生了与这一时代相应的精神产品。…… 现在,我们处在人民自觉地创造自己新生活的伟大社会主义时代,更应该出现伟大的作 家、艺术家,更应该创造出与这一伟大时代相称的精神产品。”他认为,这是“文艺界 为国家大局作贡献的表现”。 1991年10月,江泽民在浙江视察工作时更加具体地指出:“我们的重点应放在现实主 义作品的创作上。要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不容易。……就是要运用文艺作品反映广大 人民群众推进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创造活动和创新精神。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旦创作出 来,就会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人民更加奋发地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1993年3月,江泽民在与政协文艺界委员座谈时再次表达了他对文艺界的希望:“希望 作家、艺术家投入到时代生活的激流中去,反映新时代,发现新题材,塑造新人物,开 拓新领域,创作出更多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注意雅俗 共赏。” 1995年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抓好长篇小 说、电影和儿童文艺的创作。这一指示简称抓好“三大件”。在“三大件”中,长篇小 说的创作,不仅对整个文学创作的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可以为一部分影视作 品提供进行二度创作的丰富的文学资源,促进儿童文学创作中较大型、较完整的作品的 产生(如少儿题材的长篇小说)。抓好“三大件”的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文学艺术工 作的组织者、创作者,大大加强了组织、规划、促进长篇小说创作的力度,使长篇小说 的创作迅速形成了一个有声势、有后劲的热潮。 1995年7月,中国作协在长沙召开了全国文学创作工作会议,具体部署、落实抓好“三 大件”的指示。会议制定的创作规划中,各省市报上来的长篇小说创作选题即有624部 之多。同年10月,中宣部关于繁荣长篇小说、电影、少儿作品“三大件”座谈会在上海 召开,提出了少儿题材长篇小说100多部的创作规划。同时在中国作协提出的600多部长 篇选题的规划中,确定了50多部重点作品的选题。1996年4月,中宣部出版局和新闻出 版总署图书司在福州召开了有12家重要文艺出版社参加的繁荣长篇小说出版专题研讨会 。会上披露的统计资料显示,抓好“三大件”的指示提出后,1995年长篇小说的产量迅 速攀升到600多部。会议提出繁荣长篇小说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作品质量的看法,对长篇 小说的出版加强了总量控制。此后至今的每年,长篇小说的产量大致保持在500部上下 。汇拢起来,这仍然是一个惊人的产量。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勃兴和提高,正是在 这样一个“庞大的作品堆积”的基础上实现的。在这里,由长篇小说的产量的巨大所显 现出来的文学生产力的高涨,文学创作资源的开掘之广,文学大军的动员和组织之得力 ,都是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的。没有相当的数量就不能结晶出较高的质量,没有创作规 模的形成就推衍不出具有文学史意义的新的局面。一道洪流,撇去浮沫,滤却泥沙,还 有供龙潜鱼跃的丰沛的活水在。对我国当代长篇小说这种爆炸性的数量膨胀,不妨以比 较乐观的态度估量之,以辩证的观点评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