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散文热,曾被人们称作当代文坛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之一。新时期以来小 说一直在中国文坛独领风骚,而散文却受到冷落,有人曾断言,散文已走向末路,“散 文已趋于解体”(注:王干、费振钟:《对散文命运的思考》,《文论报》1988年第1期 。)。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已近寂寥的散文园地忽然热闹了起来,许多新老作家、 学者和各阶层文化人纷纷登场,各种媒体积极为散文写作提供空间,各种散文集和选本 纷纷问世,其数量之多,作者之众,令人目不暇接,有人将这一文学现象称作“世纪末 的狂欢”。 “狂欢”只是一种现象,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内蕴。实际上,90年代以来的散文,就其 精神深度,特别是文化反思力、思想穿透力而言,真正触动人们心灵,留给人们长久回 味,具有大时代大散文的气势和品格的,是中后期以来那些富有人文精神、洋溢着现实 关怀热情、饱蘸着历史浓墨的“思想散文”。 一 90年代初,散文已呈现出兴盛的势头。这一时期,除了多年活跃于散文园地的老一代 散文作家不时有佳作推出之外,还涌现了一大批差不多与新中国同龄的散文新秀,如陈 丹、胡晓梦、筱敏、苏叶、斯妤、冯秋子、叶梦、素素、张立勤、唐敏等;更有许多小 说家、诗人批评家、学者,也纷纷涌进散文世界施展才华,一时间,散文随笔包括各种 小品文蔚为大观,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女性散文”(南方则有“小女人散文”)、“文 化散文”、“学者散文”和其它各种所谓“新潮散文”,等等,那热闹景观,几乎要与 小说平分秋色。 上述各类散文,取材多元,风格各异。“女性散文”常于寻常人家寻常生活的叙写中 表现女性独有的焦虑与烦恼,或表达她们对人生意义的感悟,或披露她们在现代物质文 明冲击下的心理感受,情真意切,流韵萦绕,像斯妤的《心灵速写》,素素的《女人书 简》,筱敏的《西陲五题》、《家》、《规矩》,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苏叶的《 车辚辚马萧萧》等,都是当时颇有代表性的“女性散文”佳作。“文化散文”往往通过 对历史文化的考察,或抒写千古兴亡,或感受历史沧桑,抚今追昔,引人遐想,如曾产 生过强烈反响的余秋雨散文尤其《文化苦旅》,就是极有感染力的“文化散文”集。“ 学者散文”的特点是带着学者特有的个性、知识、学问、思索和独特的语言,或穿越历 史记忆的时空,或俯视现实人生,娓娓道来,余味无穷。如季羡林的《牛棚杂记》和谢 冕的《永远的校园》等。 纵观这一时期的散文,艺术上明显有别于十七年散文写作的特点是大大地强化了审美 性、娱乐性、可读性和结构模式、文体形态的多样化,不再因意识形态而牺牲艺术。这 是90年代初散文写作最大的观念突破与变革。这种突破与变革,一方面源于自新时期以 来,特别是80年代文学界对“文学回归文学”的呼唤和理论界对文学审美性质的强调; 另一方面也与文化消费对文化生产的制约、调节密切相关,因为,散文写作如无视社会 生活的急速变化和文化市场的需求就无法改变被冷落的境遇。 然而,仅仅这样理解90年代初期的散文写作未必不简单化。当人们过份强调文学的审 美性、娱乐性时,就潜伏着另一种倾向:把审美性、娱乐性当作文学的唯一价值。换言 之,为了艺术而牺牲思想。90年代初,这种倾向实际上在理论界和创作界已经存在了。 特别是在经历了精神挫伤和文学“边缘化”之后,一些散文家对现实多多少少疏离了, 对社会责任感之类也了无兴趣。90年代初发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中提出的“文学危机” 和作家“精神危机”问题,多少揭示了当时文学创作包括散文创作的宿弊。当我们回过 头去审视90年代初的散文时,不能不承认,尽管如前所说,散文出现了兴盛的势头,但 思想者缺席。一些“女性散文”取材过于琐碎,思想平庸;南方的“小女人散文”太多 小市民意识,拒绝问题意识的介入;有些“学者散文”喜谈禅释道,缺乏忧患胸怀;某 些“文化散文”一味从现实逃进历史,缺乏文化反思力;有的则津津乐道于绝对的“个 人化写作”,标榜自我却无思想深度,等等。有人对此曾尖锐指出:“几乎所有的散文 作家都停留在一个静止的镜面上。”(注:林贤治:《90年代散文:世纪末的狂欢》, 《文艺争鸣》2001年第2期。)话虽夸大,但值得深思。 实事求是说,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散文,也有思想含蕴深刻的佳作,如邵燕祥、李国 文、牧惠、舒展、林放、冯英子、吴有恒等的散文随笔。拿邵燕祥来说,这位被誉为“ 80年代杂文创作的代表”的诗人(注:何西来:《当代中国的理性和良知》,《文学的 理性和良知》,第124页,人民文 学出版社,1995年版。),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就接 连发表了一系列散文随笔,其中《历史中的今天》、《说欺骗》、《英雄观》、《避席 畏闻篇》、《读布哈林遗嘱》、《读<大清洗的日子>》、《画蔷小集》、《读<我与胡 风>随记》、《1957年:中国梦魇》等,一串串沉甸甸而犀利的文字,无论直面现实, 或是触摸历史,都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不时闪烁着洞察真理的思想辉光。虽 然邵燕祥这些文字有的明显地对思想表达的热情超过了审美情趣的追求,但是,在许多 人的思想触角近乎麻木的时候,它毕竟有如一道湍急的河流,不时激起朵朵思想浪花, 引领了新时期思想散文发展的潮头。 当然,90年代初像邵燕祥这样的思想散文尚未形成亮丽的景观。90年代初散文的思想 内蕴,总体说是贫困的。 二 在90年代初散文的思想力量普遍疲软的背后,同时也正默默地酝酿着一股蓄势待发的 思想激流。到了90年代中期后,激流终于冒出地表,汇为大河——一种有别于为艺术而 艺术的思想散文终于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