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2)03-0086-06 艺术“要是表现了一种风格上或技巧上的根本变革,它可能就是革命的。这种变革可 能是一个真正先锋派的成就,它预示了或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实际变革。”[1](P2)诗的 “先锋”本质是指诗艺(诗歌艺术上)的变革而不是指诗意(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思想)上的 变革。先锋的动力主要有三点:人追求自由的本能、喜新厌旧的天性、文体本身具有的 革命的政治潜能;即人和文体天生具有先锋性,人和艺术虽然都在自由与法则的对抗与 和解中生存,都具有强烈的秩序感,但也有强烈的破坏欲。特别是人和艺术的自由本能 受到法则的压迫时,由破坏欲引发的“先锋”更是激进。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正如心 理学家加登纳认为人天生具有语言智能,诗歌是人的语言智能的典型范例。古今中外, 诗在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中都具有强烈的“先锋性”,至今在语言和文体的求 新求异上更容易出现“先锋性”。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革命和改革重于一切的破旧立新 的时代,诗更是常常成为革命的前驱和工具,政治运动常常以诗歌运动开始,如世纪初 的新诗革命和70年代的“四五”天安门运动,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也与诗歌改革,如朦 胧诗运动直接相关。因此,20世纪的汉语诗歌更是具有“先锋性”的文体。这里的先锋 性不仅指语言革命及文体革命,即怎么写上的先锋性,更指“写什么”的先锋性。 “文革”以后,中国进入大规模的改革开放时代,新诗也进入大变革时代,各种流派 异彩纷呈,新潮叠出。80年代的新诗诗坛始终或弱或强地出现“先锋”浪潮,正是此起 彼伏的“先锋诗”推动了新诗的巨大发展和国人的思想解放,同时也给新诗的文体建设 和国人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尽管80年代先锋诗从诗的语言、文体等诗歌艺术方面 给新诗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受中国“诗言志”、“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的诗教传 统和“立意高远,境界自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重内容轻形式的作诗传统的 巨大影响,加上80年代又是各种观念大碰撞、新旧势力强烈对抗的特殊时期。尽管作为 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的“先锋”精神本来应该具有敢破敢立的“前卫”品格,却不 得不向现实妥协,不再那么锋芒必露。本来先锋诗人大可不必“直而温,宽而栗,刚而 无虐,简而无傲”[2](P2)地做“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应该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当 改革的前驱,真正成为“先锋”,却不得不从重视诗的语言文体的极端走向重视诗的内 容思想的极端,“媚俗”地由诗艺的高空飞翔变成诗意的低空巡行。不难发现80年代先 锋诗的特征:重视“写什么”的内容的先锋常常压迫甚至取代了本应重视“怎么写”的 形式的先锋,即诗意的先锋远远大于诗艺的先锋,先思想家后诗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朦胧诗:负载现实重任的先锋诗 当代诗歌的先锋首推称为“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的朦胧诗,不仅以更自由的形体、 更富有弹性的诗歌语言打破了垄断诗坛近数十年的新格律诗的一元格局,甚至使很多在 六七十代流行的诗人“下岗”,更是以“先锋思想”的启蒙独步神州的。在为朦胧诗辩 护的3篇经典性诗论中(人称“三崛起”)便能发现朦胧诗诗人思大于诗,更多地致力于 思想改革,试图当民众的启蒙者和代言人的非诗倾向。谢冕在《在新的崛起面前》第一 段就指出:“一些老诗人试图作出从内容到形式的新的突破,一批新诗人在崛起,他们 不拘一格,大胆吸收西方诗歌的某些表现方式,写出了一些‘古怪’的诗篇。越来越‘ 背离’诗歌传统的迹象的出现,迫使我们作出切乎实际的判断和抉择。”这里的“古怪 ”、“背离”是先锋的求异求变的特质。在此,他没有对表现方式的“古怪”(诗艺的 先锋)和对诗歌传统的“背离”(诗意的先锋,汉诗的传统一向是内容大于形式,诗言志 大于抒情,“思无邪”的伦理化情感大于人的自然情感)作出孰多孰少的评判,在文中 却说:“的确,有的诗写得很朦胧,有的诗有过多的哀愁(不仅仅是淡淡的),有的诗有 不无偏颇的激愤,有的诗则让人不懂。”这段话道出了朦胧诗当时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 “围攻”的实质性原因,并不是朦胧诗人不能当把诗写得朦胧些的表现手法的先锋,而 是因为不愿意当“歌德派”,反而让诗有“过多的哀愁”和“偏颇的激愤”,这样的思 想先锋在一些强调稳定高于一切,甚至不相信“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语)眼中是不 利于“社会稳定”的,当然会受到阻击。其实当时参与反对朦胧诗的很多人,特别是诗 论家完全有能力读懂朦胧诗,他们借读不懂向朦胧诗发难只是一个借口。有的确实是出 于艺术目的反对“崛起派”的不顾中国国情的激进,害怕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无法 关上,特别是针对新诗60年来多破少立的实际,想用改良的手段取代革命,如“上园派 ”的诗论家提出要中庸地稳健地发展。有的是出于对朦胧诗醉翁之意不在“诗”而在“ 思”的反感,认为有害于纯诗艺术的发展而反对的。还有的确实是因为诗歌观念落后保 守,文化水平太低真的“读不懂”,害怕诗歌背离为工农兵服务的大众文艺方针而反对 的。反对朦胧诗最严厉者是害怕偏激的诗歌运动带来思想运动最后导致政治革命者。准 确地说,正是因为读懂了朦胧诗的“思想先锋”的本质,才出现了“围剿”诗歌先锋的 运动。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已是改革开放年代,政治较为开明,“朦胧诗论争”才没有 沦落为“政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