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的中国诗坛上,旗帜林立,社团迭出。不过,大多数社团就像五光十色、 炫目一时的肥皂泡一样,不久即归于破灭;只有少数社团在艰难中生存下来,时光的淘 洗,并没有将它们淹没,反而使其棱角更分明,风骨更清峻。《他们》即是这少数的社 团之一。 《他们》是1984年开始筹办的,它的最主要的发起者和灵魂人物是韩东。在酝酿阶段 ,用什么刊名很费了一番踌躇。据韩东回忆:“征求刊名时于坚在纸上写了一串寄来, 印象最深的有《红皮鞋》。他声明这不作数,只是打开一个思维方向。当时在命名问题 上普遍存在着耸人听闻的想法,反传统观念是一致倾向,即便这个传统是为了反对的目 的而臆造出来的。最后我决定用《他们》作为刊名。后来我经常被问及选择这个刊名的 原因,比较难于回答。直觉上的喜爱是肯定的,还有我正在读美国女作家奥茨的同名小 说。这个词透露出的那种被隔绝同时又相对自立的情绪也让我喜欢。而且‘他们’没有 分外的张扬。至今,我仍很满意这个刊名。”(注:韩东:《‘他们’略说》,见《诗 探索》1994年第1辑。) 《他们》1985年创办于南京,经费由编者自筹。第1辑于1985年3月7日出刊,在作品目 录前标有“他们文学社交流资料之一”的字样。内容有小说、诗歌等,诗歌比重较大。 《他们》前期的诗歌作者主要有韩东、于坚、小海、丁当、王寅、小君、吕德安、于小 韦、普珉、任辉、斯夫(陈寅)、雷吉、李胡、封新成、陆忆敏、贝斯、述平、陈东东、 李娟娟、海立洪等,小说作者主要有李苇、阿童(苏童)、乃顾、马原等。由第5辑开始 ,《他们》不再发表小说,成为一本纯粹的民间诗刊。这一辑新增加的诗歌作者有刘立 杆、杨黎、唐欣等。第5辑出版后,由于主要编辑队伍工作与生活的变化,多数离开了 南京,1989——1992年休刊了五年。1993年起重新复刊,到1995年止又出版了第6-9辑 ,创作队伍有所扩大,新加盟的诗歌作者有朱文、吴晨骏、李冯、杜马兰、朱朱、伊沙 、杨克、侯马、徐江、非亚、杨键、鲁羊等。《他们》只出到第9辑为止,此后不得已 而停刊。1998年5月,小海与杨克主编的《<他们>十年诗歌选》,在诗人黎明鹏个人赞 助下在漓江出版社出版,为《他们》的文学活动划了一个句号。 《他们》作为一个社团虽然持续了10年,但是在当代诗歌史上构成影响主要还是在80 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由于诗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影响已不如前期, 而且后期的加盟者不少人是先已有了一定知名度,后才进入《他们》,与80年代伴随着 《他们》而成长的诗人是不太一样的。本文所讨论的《他们》,侧重点还是在80年代。 《他们》在80年代中期出现不是偶然的,有两个因素不可以忽略——一是1978年出现 的《今天》。《今天》对当时主流诗学的疏离与叛逆,对诗歌独特审美特征的追求和民 间办刊的运作方式,直接影响了《他们》。二是80年代前期的“清除精神污染”、对“ 三个崛起”的批判等等,使一些青年诗人不再抱有进入主流诗坛的幻想,在正式刊物不 接纳他们的情况下,只能以油印刊物的形式处理自己的作品。这种官方诗坛与民间诗坛 的断裂,进一步催生了《他们》。 《他们》出现在一个诗歌狂欢的季节,却与当时诸多的喧嚣、杂乱的社团不同。《他 们》强调对诗歌的虔敬之心与严肃的创作态度,强调对各自的诗歌观念的尊重。《他们 》创刊时不像《今天》有北岛执笔的一篇题为《致读者》的发刊词,但是出到第5辑的 时候,韩东写了一篇《为“他们”而写作》,也许可以视为是《他们》迟到的发刊词, 其中有这样的话: 排除了其他目的以后,诗歌可以成为一个目的吗?如果可以,也是包含在产生它的方式 之中的……。《他们》不是一个文学流派,仅是一种写作可能。《他们》即是一个象征 。在目前的中国,它是唯一的、纯粹的,被吸引的只是那些对写诗这件事有所了解的人 。 由于韩东是《他们》的发起者和实际上的主编,他的这段话对于考察《他们》的社团 性质与美学主张,就是十分有价值的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有这样两点,其一是表白《他 们》不是一个文学流派,其二是扼要阐述了《他们》同仁的诗歌观。 关于《他们》不是一个文学流派,韩东后来还有更详细的说明:“《他们》仅是一本 刊物,而非任何文学流派或诗歌团体。它只是提供了一块园地,让严肃的富于才能的诗 人、作家自由地出入其间。它没有宣言或其他形式的统一发言,没有组织和公认的指导 原则。它的品质或整体的风格(如果有的话)也是最终形成的结果,并非预先设计。它不 是一种倾向,而是一种状态。它不限制只提供,有悖于其它有目的的文学集体的做法。 ”(注:韩东:《‘他们’略说》,见《诗探索》1994年第1辑。)《他们》的评论家贺 奕也说过:“有过《他们》,并不等于有过所谓的‘他们’诗派。”(注:贺奕:《“ 诗到语言为止”一辨》,见《诗探索》1994年第1辑。) 不过,韩东否认《他们》是一个文学流派是一回事,而评论界和读者的看法是又一回 事。也许当初韩东创办《他们》的时候,确实是只想提供一个发表园地,而没想去建立 什么流派。然而判定一个文学流派是否存在,不是看作者的声明与表态,而是看相关的 创作活动与创作实绩。实际上,在80年代中期,许多以“流派”相标榜的诗歌社团很快 就被人们所淡忘,根本谈不到建立什么流派。但是不事标榜的韩东们,却引发了学界对 《他们》是否构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思考。通常认为,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某些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和文学风格相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 文学派别。构成同一流派的作家尽管思想倾向、艺术观念较为接近,但是各自却仍保有 独特的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保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流派的形成以诗人的个性为基础 ,却不是以泯灭个性为前提。基于这种理解,我们来看看《他们》——《他们》尽管是 一块发表园地,但是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刊物,而是带有明显的同仁刊物的性质,有一 个相对稳定的作者群,而这一作者群正是由于思想倾向、艺术观念较为接近才聚集到一 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已具备了流派滋生与成长的基本条件。韩东否定《他 们》是一个文学流派,只是从他创办《他们》的本意上而言的,他的声明并不能阻止后 来人及评论界用流派的观点来考察《他们》,进而作出《他们》已构成文学流派的判断 。《诗探索》在1994年第一辑上开辟专栏介绍《他们》的时候,用的是“当代诗歌群落 ”这个栏目,而回避了“流派”的提法。“群落”似乎是从诗歌生态着眼的,强调莽苍 苍的那种较为原始的感觉。“群落”中可以包容流派,也可以包容那些在特定时间与地 域一拨拨出现的诗歌作者与创作现象。在讨论没有结论之前,或许“群落”是《他们》 创始人与评论界都能接受的一个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