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起林(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新时期以来,历史文学出现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和阅读 、观赏的高潮。传统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与戏说历史的影视剧都各有市场。随着 《张之洞》、《乾隆皇帝》、《李自成》等宏篇巨制的完整问世,现在应该到了进行阶 段性整体认识和反思的时候了。今天,我们特地邀请唐浩明先生和陶良华先生来到这里 ,希望大家就唐先生的作品和历史小说的现状,从“理想的历史小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子”这一高度各抒己见。 刘再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我读唐先生的小说之所以能引起心灵的共鸣与震撼,是 因为它能增加我对历史的认识、判断和理解。具体到《张之洞》,它的核心是写张之洞 维新与护旧的一生。维新与护旧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历史和历史人物变化的一条主线,这 个问题从现实到理论都至今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张之洞》却有所突破,摆脱了传统的 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维新为救时,是面对世界潮流的一种明智态度,护旧为固本,护 旧者也有国家的中流砥柱。双方的人格也因人而异。对“中体西用”唐先生同样突破了 历史学家的理解。在小说中,它既是一种文化战略,又是张之洞表明立场,与维新派划 清界限的政治谋略。小说的这种艺术认识,显然是作者认真思考历史生活后,从历史深 处表达出来的独立理解。 赵慧平(文艺学专业):张之洞的内在性格及其与时代精神的双重冲突,正反映了大变 革时代官僚集团的思想特征。唐先生准确地把握了那种时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 趋势所形成的巨大冲力,它使个人及其命运似乎是在一个“看不见的手”的把玩和支配 下,以不同方式终结自己奋斗、拼争的过程,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所以,《张之 洞》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悲剧意识。 刘再华:《张之洞》的选材本身就显示出一种眼光。晚清三十年的一切重大事件,张 之洞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他必然成为各种矛盾的汇聚点,也 必然要求他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式,这样一来,他个人的人生轨迹就与整个晚 清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写一人而可以涉及天下国家,以这样的 人物作题材自古以来就为历史小说家所青睐,唐老师把它抓住了。 刘起林:总的看来,唐老师的《曾国藩》全方位地表现了在文化和王朝衰变期,儒家 文化“托命之人”建功立业的悲苦与崇高,《杨度》显示了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风云 变幻中时势弄潮儿生命价值的沉浮,《张之洞》是对国家民族多灾多难期功名事业驾驭 者文化人格的讴歌与反思。他的作品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传统,追求而且达到 了文史相通的文化境界,是一种“正史之笔”。但他关注的落脚点是“人”这一文学的 核心。其实,纯粹的小说反而价值抵,唐先生的小说则同时具有文学和思想文化史的价 值。文史相通是中国的古典传统,就是在当今文坛,跨文体写作也成为顶尖高手创作追 求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像《心灵史》、《马桥词典》,包括王蒙的“季节”系列等等, 都是如此,这样的作品也确实更有价值。 唐浩明:我正是觉得历史的神韵要从历史和文化本身去寻找。在《张之洞》里,张之 洞是儒家文化为主导,桑治平这个虚构人物就是一个多面体,儒、道、法和其它各种学 派的文化因素他身上都有,没有明晰的主线。我写他更重要的是以小说形式提出和思考 人活在世上的价值选择,儒家有明确的人生规范,但这是不是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呢? 桑治平也是一种人生选择方式。这样合起来,才是一种文化和人生的丰富性。 姚晓雷:(现当代文学专业):关于艺术方面,如果套用“中体西用”这句话的形式, 可以这样来说,就是“内容为体,形式为用”。《张之洞》以“正”和“变”的对立统 一来建构主人公最基本的性格特征,作者还将它进一步放到中西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 赋予特有的时代内涵,这就把末代封建知识分子的自救努力演绎到了极处。这部小说的 出现,标志着思想文化界关于中西文明冲突主题历史理念的成熟。对这种成熟最贴切的 表达本身,就显示着艺术的炉火纯青。巴金说过:“最高的技巧就是无技巧”。 李卫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我觉得《张之洞》的语言渗透着一种文化感,一种男子汉 的胸襟和魄力,一种大家气概。 陶良华:《张之洞》的出版从首印数到发行力度,都开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时期以来 当代文学出版的先例。5月底唐先生交稿给我,7月份就出书,首印8万册,现在又加印3 万册。唐浩明是一个治学很严谨、知识准备很充足、创作很认真的作家,这是我相当佩 服之处。他的三部小说实际上已经树立了一座碑,不管后人或他自己今后怎么超越,这 座碑的存在是无法改变和抹煞的。 二 刘旭光(文艺学专业):我听了一些同学的发言,觉得唐先生像修晚清史而不像搞文学 的,请问唐先生你进入创作时想过没有,你的读者群是些什么人? 唐浩明:我觉得我的读者群是一些喜欢历史又关注现实、同时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 但文化层次低的读者照样大量存在。有一位地委书记告诉我,他和他的小车司机由《曾 国藩》找到了从未有过的津津有味的共同话题。因为我最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命运、人 的本性这些东西。 罗筱玉(古代文学专业):我想,写历史人物应当表现出历史的丰富性,而且要写出历 史的神韵。比如说李白,人们一想起来就觉得潇洒飘逸,神仙一般。其实,我最近查到 可靠的资料,可以证明李白的长相并不潇洒漂亮。真正写出历史的神韵,还需要参考相 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唐浩明:我一直订了中国近代史专题的人大复印资料,关于曾国藩我还写过十多万字 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利用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更好地探究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