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都是近年来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的崭新艺术门类,都构成了当今 文坛的热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摄 影文学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孕育阶段(即使从19世纪出现于欧洲的“寓意照片”算起,摄 影文学也已经历了近200年缓慢而坚强的发展历程。),但是,它真正作为一种自觉、独 立的新型艺术种类脱颖而出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尤其是随着2001年《文艺报 ·摄影文学导刊》的创刊,摄影文学迎来了创作和研究的空前热潮。网络文学则是随着 现代因特网技术的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突然君临的“天外来客”。一份1999年的统计资 料表明“因特网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空前的无线电广播问世38年后,拥有5000万听众 ;电视机诞生13年后,拥有同样数量的观众;而因特网于1993年向公众开放仅仅4年, 用户就突破了5000万。目前全世界因特网使用者已达1.5亿,有关专家预计2001年将达3 亿,2005年可达10亿。专家们已经把以因特网的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互联网,视为‘ 第四媒体’,认为它的影响在10——20年内将可能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参看《 当代科技革命与艺术格局变革》,《文艺报》1999年5月20日4版)时至今日,网络的意 义早已突破了技术范畴,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正日渐形成并昭显了强大的塑造力和生殖 力。而以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为依托的网络文学,虽然还处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却已 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因此,对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作一些分析、比较当是必要的 。 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都与高技术时代的科技文化息息相关,摄影文学是现代光学和摄 影技术与艺术联姻的产儿,网络文学则是现代因特网技术的“副产品”,它以二进制电 子信息形式——“比特形式”为其物质载体形式。二者都是现代形态的艺术奇葩,显示 了现代艺术创造的技术本体化趋势。在摄影文学中,摄影技术、洗印技术、数码成像和 photoshop处理技术的高下优劣直接影响着摄影文学作品的质量,在这里我们显然不能 说影像是形式,文字是内容(或者相反),二者已经互化交融,不可离析了。现代科技造 就了摄影文学,同时也就在创造着与摄影文学相对应的艺术的观照世界的方式、新的欣 赏方式和新型的艺术理念。对于网络文学,网络技术也绝不仅仅是作为文学创造的催化 剂和外部促动力而存在的,而是成为了本体性的构成要素,渗入到了文学乃至文化的生 殖——再生机制内部。尼葛洛庞蒂曾说数字化生存具有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与 赋予权力四个特征,它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结构。当然也无疑会改变文学的创造方式 、欣赏方式和文学的理想、观念。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都是新型的综合艺术,都顺应了 多媒体时代各科学文化部门横向组合的大势,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但摄影文学和网络 文学对现代高科技文化的态度和反应又大为不同。如果说网络文学是文学向高科技的皈 依,表现出了明显的科技拜物教和工具理性,乐于在技术化的大潮中荡涤传统艺术的“ 韵味”,以“机械复制”(本杰明语)为荣,对科技文化和文化工业更多趋同的一面的话 ,那么摄影文学则从一开始就更多一些反思、抗争和“守旧”。它对“读图时代”的平 面化、感官化、碎片化、欲望化的审美时尚保持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拒斥心理,对当代视 听文化热采取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对后工业时代艺术精神、人文精神日益萎缩的现 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鲜明的抗争态度。在它的灵魂深处崇奉的仍是“读文时代”弥足 珍贵的审美文化理性传统和人文精神。正如南帆先生所言:“摄影文学让人们意识到, 人类社会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给定的向度上运行;许多时候,美、人格、自由程度 ……同样是另一种生存尺度、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尺度。”(见《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 第70期)摄影文学虽也诉诸影像,但它借助影像却是为了回到传统,是为了更好地激活 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都显示了开放的文化心理,但内里却隐含着大为不同的美学追求 ,显示出了不同的美学品格。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都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针对时代 文化的新变都自觉地调整自身,顺应了当今各艺术门类互相渗透、优化组合、优势互补 的潮流,实现了文学与图像的有效嫁接,为人类艺术开拓出了新的天地,体现了与时俱 进的开放品格,也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个案和经验,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摄 影文学的血脉中流动的更多的是传统艺术精神,更具诗意化的品格,其审美理想更倾向 于知识精神、人生的诗意境界。难怪有人称摄影文学是“透过镜头发现的诗世界”(吴 思敬语),认为“摄影文学的重要职能即是,维护人类生存的丰富向度。”(南帆语)。 而网络文学的血脉中流动的则更多的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精神,内涵的是一种市民情 趣、“白领趣味”(张颐武语),更具平常心,其审美理想更倾向于工具理性、市井人生 。尤其是当前的摄影文学创作和欣赏更多的拘囿于学院空间。近来的摄影文学作品如摄 影诗《千里江陵一日还》、摄影随笔《大小多少》、摄影散文《阅读历史》、《遥远的 岸》等富于或凝重深沉或冲淡闲远的雅趣,均散发出浓郁的学院气息,彰蕴丰厚,回肠 荡气。而当前的网络文学则满目充斥着风花雪月、爱情感念、离怨情愁等“心情故事” 。在近些年缤纷陆离的网络文学中爱情题材的作品俯拾即是:《性感时代的饭馆》《曹 西西恋爱惊魂记》《飘雪》《此情可待成追忆》《游戏之外,规则之内》《我的女友、 别人的妻子以及普林斯顿》《彼岸花》……网络文学的题材单一不是偶然的,它实际上 与其作者群体、受众群体的精神心理息息相关。当前的网络写手们大多来自现代都市的 白领阶层,年龄大部分在20——30岁间。他们更关注恋爱婚姻、市井人生、白领阶层的 人情物态、日常生活,其作品具有着明显的市民情调。这种质的差别从摄影文学与网络 文学的图像中也可窥见一斑。摄影文学中的图像是“外视觉与内视觉的审美融合”(王 先霈语),是对生活图景的升华和诗意化整合,更具传统艺术的古典神韵,更自然灵动 ,更意境悠远。而网络文学中的图像更多技术含量,经常是离奇幻想与电脑特技的拼接 ,人为或机制的痕迹非常明显,更具现代艺术风格。即使是具有古典美的图像也往往在 技术化的处理和与十足现代情趣的作品的反差中扭曲变形。 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并存似乎不是一种巧合,倒更像是自觉的互补。摄影文学和网 络文学恰好显示了未来文学发展的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走向和人类面对艺术的两种精神 需要。摄影文学承继了传统文学超拔脱俗、普渡众生的神性品格,能带给我们一种“不 可言说的光明”(英伽登语),引领我们走向形而上的人生境界。而网络文学更多地具有 物性、世俗性的特征,它使我们下沉到尘俗世界的内里,去玩味红尘中的欢乐和痛苦。 网络文学作品的物化过程体现出了“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的显著特征,有别于摄影 文学的诗性——仪式化过程。如果说摄影文学像一件精工的首饰,那么当代网络文学则 更像草草几笔的即兴素描。摄影文学的运作模式体现出了包蕴性、诗意性的诗性——仪 式化特征。摄影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总是以诗心照临世界,体验生活,并运用丰富的艺术 想象力,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再通过艺术传达的手段将之物态化。在这个过程中,处处 渗透、寓含着作家精心细致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