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是当代文学领域中最引人瞩目的文类之一。近期刚刚揭晓的徐迟报告文学 奖,再一次聚焦了公众对报告文学的关注。此次评奖,是对新时期以降的报告文学创作 的一次全方位的检视,从数量众多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共遴选出22篇作品,尽管有遗珠 之憾,但基本上含括了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代表了中国 报告文学作家及创作的总体水平。这次评奖集中体现了报告文学佳作所具有的力度和分 量,以及其特有的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现实意义。 报告文学,作为文学家族中最年轻的一种文学样式,从其诞生到现在的整个历史尚不 足百年,其被引进中国也只有70余年光景,一直处在一种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只是在19 76年后到现在的20多年中,报告文学才真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开始走向了自己创作的 成熟期,进入了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全盛时代。它一次又一次地跃上文学潮头 ,取得了不凡的创作实绩,正是由于大量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轰动效应, 才使得一批专事报告文学写作的作家脱颖而出,形成了专业化的层递创作梯队,而优秀 文本的积累,和专业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得报告文学这一边缘性文体获得了自己的 品牌效应,以其特有的风格和品位,凸显于当代中国文坛。其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影响 力,已远远超过了发展历史悠久的诗歌和散文,其直面现实的社会参与性和文本的真实 性,比之虚构性的小说文本更易受到普泛受众的欢迎,也更容易激起大众读者的阅读兴 趣。作为文学专项奖的徐迟报告文学奖的设置,不仅从另一角度印证着当代报告文学创 作的繁荣,而且也确立了其独立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独立的文体地位。 显然,这次评奖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得奖作品本身,因为此次评奖,是对中国报告文 学20多年发展历程的一次严格检阅,所以遴选作品更多地是从全方位着眼,大都选择了 具有较强支撑力、有一定覆盖面的作品,从报告文学发展全景的角度来考虑其分布,而 不至于造成某一方位过于明显的缺失和空洞。借助于这些富有力度的“点”,构架起一 个与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关注焦点相呼应的、与报告文学自身文体样式的成熟和完善相适 应的全景式的发展框架,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返视观照中国报告文学发展轨迹的契机 。我们从中可以把握到报告文学20多年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 这些都具有理论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黄宗英的《大雁情》、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孟晓云 的《胡杨泪》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之初的报告文学的主体特征,即以写人为主,尤其是知 识分子题材成为主要叙写对象,通过写知识分子的命运,赞颂了他们的优秀品格,以及 在特殊年代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这些作品,包括理由对击剑运动员的刻画,都 毫无二致地表现了主人公矢志不移的人生追求,和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写人的报告文 学之所以能成为这一时期的创作主流,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一批塑造了不同个 性类型的知识分子的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徐迟有关人物题材创作的成功示范,直接引 导了这一创作潮流的形成,他的大胆创新实践,为报告文学的发展扫除了思想上的障碍 ,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报告文学的表现形式,从而给后续者以启示和激励。这类以人为 中心的报告文学创作的开拓意义在于,它融合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表 现手段于报告文学写作中,大大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调动起了读者对报告文学的 关注热情和阅读兴趣,使报告文学与通讯有了明显区分,真正自立于新闻文体之外,有 力地推动了这一文学样式的快速发展。 徐刚的《伐木者,醒来!》,胡平、张胜友的《世界大串连》,赵瑜的《强国梦》,麦 天枢的《西部在移民》,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杨黎光的《没有家园的灵魂》 ,何建明的《落泪是金》,梅洁的《西部的倾诉》,集中体现了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问题报告文学”的发展和延续。这类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所特有的社会 参与功能,直接切入到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去,注重表现时代和社会的变革,审视人 类命运和群体的生存状态,关注民族文化和民族忧患,以及中国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它 以问题或思考点作为统领中心,以实证性的素材和立体化的思辩,构架了问题报告文学 特有的理性思考空间,用理性的自觉和理性思辩的力度,在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中去审 视考察对象,加大了报告文学思想的锋芒和容量,从而完成了报告文学从一人一事的书 写向宏观综合空间的转换,使其获得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具有了宏大的气势和理性批判 精神。“问题报告文学”的出现,给报告文学这一文体融进了新质,不仅直接导致了报 告文学创作观念上的裂变,使其更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改变着作家及读者 在人物事件报告中已形成的审美定势。 卢跃刚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写的是为世界所瞩目的、造福于千秋万代的水 利工程,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纪实》表现的同样是造福于后代、关系到民族未来振兴的 助学工程,王家达的《敦煌之恋》叙写了如何保护和发掘人类文化遗产的文化工程,王 宏甲的《智慧风暴》则切入了最前沿的高科技领域,这是一项富国强民的现代化工程。 这些作品在报告相关民族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大事件时,也注重了报告人物,但又突破了 早期报告文学一人一事的单线构架,是在对社会全面、综合的宏观认识中去的把握人, 以作家的思想脉络为纽带来贯穿所有材料,采用多人一事的散点透视方法,集纳个性各 异的人物,将人事理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读者既能了解事关民族大业的巨大工 程,也难以忘怀林一山、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席臻贯等为此而贡献了毕生精力的 社会精英们。而《希》中五个少女的灰色故事,则深深打动了众多的海内外读者,作品 发表后,小村收到了20几万元的善款,由此可见写人所产生的效果。 董汉河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杀》、杨匡满、郭宝臣的《 命运》、钱刚的《唐山大地震》、邓贤的《中国知青梦》以大量的事实材料,重新观照 和再现了历史上的一页,为帮助人们了解事实真相留下了可供参照的文本,从一个特殊 的角度,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历史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