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小说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状越来越引起评论界和读者关注。其中有些作品打 着“反腐败”旗帜不揭露腐败却一味展示腐败;有些作品叙述手法单一,即“黑幕+言 情+探索”可以不断复制下去。内容的低俗化和创作的模式化大大削弱了此类小说的艺 术性。上海社科院文学所不久前召集沪上评论家、作家就反腐小说现状探讨其未来出路 。 低俗化现象不容忽视 应该肯定,反腐创作热的出现,是文学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坛近年出现了一批 像张平的《抉择》、周梅森的《中国制造》《绝对权利》、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 雪无痕》等受读者广泛好评的反腐小说力作,这些作品揭露腐败,警世醒人,反映了党 惩治腐败的决心。但也有一些作品内容低俗,似有展示、渲染腐败丑恶之嫌。 上海师大杨剑龙教授指出,不少此类作品过于表面化,对现象的描摹多,对本质的揭 示少;津津乐道于展示腐败细节,而没有引导读者去思考产生腐败的内在原因。评论家 邱明正认为,写反腐当然需要展示腐败,但问题是怎么展示。如果只是纯粹暴露,而不 深入到对政治、体制的探究,那反腐小说就等同于“黑幕小说”、“展贪小说”;如果 仅仅局限于写清官和贪官的斗争、两种政治势力的较量,而不对腐败的思想根源、社会 根源作出敏锐洞察的发现,那么小说情节再曲折,整体艺术水准也高不到哪里去。 反腐小说低俗化的另一面是时尚化和商业化。华东师大教授杨扬从职业批评角度关注 反腐题材作品,发现近年来的反腐小说在表现方式上有分化趋势:有一部分作家开始将 写反腐当作时尚化、商业化的职业趋向,故事的编造在想像中完成,而不具备对现实生 活真实本质的把握。更有作者为迎合市场,采取自然主义手法,胡编乱造,展示阴暗粗 俗的东西。 模式化倾向日趋严重 反腐小说创作的模式化倾向同样不容忽视。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报》主编许明将这 类作品的创作模式归纳为“好莱坞模式”、“样板化模式”和“传统叙事模式”,即除 了曲折的情节、冲突的矛盾,除了腐败和反腐败,没有其他更深刻的内涵,作家似乎不 太会用纯粹的艺术方式来把握政治题材作品,往往构思立意很高,力度却不够。杨剑龙 则将这类作品的模式归纳为“黑幕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人物和情节逃不出权力 争夺、钱权交易、色欲横行的套路。 更有一类以“黑”字当头的反腐小说和影视作品跟风严重,情节类似。上海大学王鸿 生教授前段时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以“黑”字打头的文艺作品如《黑冰》《黑洞》《 黑雨》《黑雾》《黑雪》……多得简直黑压压一片。这批作品除个别质量尚可外,大部 分是在图解和展示情欲、权欲。让人们不免对这类反腐题材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 会现实的真相打一问号。 不少这类小说还无法走出一个怪圈。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许国良说,近期反腐作 品普遍存在反面人物塑造得生动丰富,甚至颇有人情味,而正面人物苍白单一,有脸谱 化倾向。《上海戏剧》主编邹平肯定当前反腐小说写人性的复杂要比过去深刻得多,但 似乎依旧存在写反面人物能淋漓尽致,写正面人物却浅尝辄止的难题。 出路在引导和提升 北京一位评论家在谈及反腐小说存在模式化倾向时说:当出现模式化时,就是突破的 前夜。那么,反腐小说究竟怎样突破?它可能的出路在哪里? 华东师大殷国明教授一语点醒。他认为,作家写作最终的积累是精神的、人文的。反 腐小说也好,其他文学作品也罢,重要的是灵魂的力量。我们面临的是灵魂生态问题。 很多腐败官员要了一百万,要一千万,贪污那么多钱,欲壑难填为什么?就因为精神上 出了问题。作家写作应该承担起关爱人类灵魂的力量,应该在自己内心担负起这种社会 的黑暗,而不仅仅是认知这个黑暗,因为认知本身是不需要承担的。 作家沈善增、文艺理论家徐俊西观点一致,他们认为反腐小说创作关乎一个作家的道 德关怀和文学良知。如果作家道德关怀不够,是非模糊,那他就认识不到贪污腐败的根 源,即便是批判,也达不到新的深度和更高的层次。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戴翊认为,作 家的立场很重要,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理解把握好反腐小说创作。 许明说得更彻底,作家当务之急是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而且写作技巧、叙述方式 要改变。反腐小说的出路不在于主人公的官职越写越高,作品主题越写越单一,而应该 像中国队踢球一样,方式方法要改变,可以是“无主题变奏”,在喜怒哀乐中引出深深 反思的东西。 当然,反腐小说的提升不只是作家一个人的事,它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出版者的明 鉴,评论家的引导和提醒。套用北京一位评论家的话:广大读者不满意,作家不满意, 新的突破就有望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