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2)02-0133-06 (一) 感受,这是作为个体生命的我们用以沟通世界与人生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通常我们 都在谈论着“思想”的深刻、磅礴和力量,但其实所有的丰富的思想都不过是不同的个 体之于世界与人生的不同的感受而已,如果没有这些感受上的分歧与差别,我们所有的 思想也就无法产生,思想史所以能够由思想的复杂运动而成为“历史”,是因为人类自 己面对世界在不断地不可遏制地生发新的感受,所谓的“思想”其实就是对于这些新的 感受的一种梳理与延伸。 感受对于人类思想的运动是如此的重要,对于文学艺术的生成和发展就更是如此。如 果说思想家经常不得不进入到由感受提炼而出的思想的王国,他的确还时时依赖于理性 自身的逻辑演绎的话,我们的文学艺术家则不然,他们更需要时时面对的无疑是鲜活生 动的不断变化的世界与人生,一个越是能够完整、充分、及时地传达自己的感受的作家 就越能保持和呈现自己的艺术生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我们的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有必要特别重视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基本感受能力及感受方式的考察。对于作 家而言,所谓的思想的进步和理性意识的建立与他实际创作情境下的精神与心理方式其 实是大有区别的,理性王国里的逻辑运演常常并不能够代替他之于人生的直觉和体味, 越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就越是如此。过去我们是在中国现代政治革命的“政治理性”的逻 辑框架中突出这些“思想追求”之于具体创作的决定性影响,今天又往往是在中与西、 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理性”的逻辑框架中发掘着影响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这都在某种 程度上忽略了最能够体现作家实际精神与心理状态的基本感受方式,而忽略了这一基本 的“感受”的最明显的后果就是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以我们自己所掌握的理性概念与 逻辑方式来“说明”作家的原本存在的千差万别。于是,我们各自所掌握的理性的分歧 都被加诸作家身上,形成了研究对象的含混与缠夹,甚至原本丰富和富有独立意义的创 作现象也沦落为某一理论的“合理”与否的证明与证伪,仿佛我们鲜活的艺术首先是“ 为了”这些理论而存在的,没有了这些理论的存在的合法性,连我们的创作都失去了自 身的价值。近年来我们着力甚多的现代作家与中外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 现代性”研究就不时可以看见这样的思路。 无论是鲁迅还是郭沫若或者其他的什么中国作家都不是在理性上建构了中外文化的理 性逻辑才开始自己的创作的,当然更不是在什么外来的现代性知识体系的目标下操纵自 己的文学的,他们之所以选择文学,以文学作为自己的表达仅仅是因为他们各自产生了 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独特的感受,这个道理或许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事实上却已经开始 为我们所淡忘。我以为,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应该特别注意回到作家自己的感受 状态中去,由此清理一个作家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与习惯,读解作家自己的“语义编码” ,然后再品味其中的客观“文化意义”。 (二) 这在郭沫若的研究之中亦有特别的意义。 众所周知,郭沫若研究带给我们的一个突出的难题就在于,我们的这一研究对象具有 如此复杂的中外文化与文学背景,他几乎与五四以后在中国文坛上争议不休的众多文化 与文学思潮发生着关系,而且还继续地“与时俱进”,不断在历史的复杂运动中添加着 自己的复杂,他不仅在作品中一再表现了这样的复杂,而且还反复地以各种各样的理性 的述说来确定着自己与所有这些复杂思潮的联系。于是,我们今天可以发现,在郭沫若 研究当中最方便的选题就是“论郭沫若与××文化”,因为郭沫若文本里漂浮着大量的 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完全可以为我们所自由地调用,而郭沫若本人从理性意义上 所作的诸多的说明也似乎正好成了我们有力的论据。然而,越是在郭沫若被频繁而广泛 地“嫁接”到中外文化当中以后,我们的研究也越发显出了一种自我的尴尬:是的,我 们已经如此全面地揭示了郭沫若的“文化内涵”,但是郭沫若本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显然,无论是“像”儒家、道家、墨家,还是“像”泛神论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孔子、 庄子、屈原、王阳明,还是惠特曼、泰戈尔、歌德,都不能代替郭沫若自己的创造活动 。郭沫若的最根本的意义不可能是由影响他的哪一种中外文化与文学来确立的,说他是 由以上这些文化文学因素“综合”决定的也未免过于“大而无当”了,郭沫若只能是自 己确定着他自己,这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在“郭沫若与××文化”这样的命题之下,发 掘出一些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出来,郭沫若感受这个世界与人生的独特方式如何? 他有着一些什么样的思维习惯,面对他所理解的这个世界,他本人有过什么样的“语义 编码”? 当然,要作这样的回答的确要比从理性的框架出发寻找“文化的符号”困难,因为, 所谓的“感受”,所谓的思维方式常常是一些难于言明的部分,我们只有用心去细细加 以体会才能有所收获。作家飘忽的感受只能用我们自己的飘忽的感受去努力地捕捉,这 就有可能进一步突出了研究的某些不确定性。然而,归根结底,能够引导着郭沫若研究 走到今天并且继续走向未来的不都是因为有了各个研究者的独特的感受吗?因此,让我 们更加重视我们自己的阅读感受,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努力与郭沫若本人的感受沟通起来 ,这在今天和未来的郭沫若研究中无疑就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 (三) 我自己初步的阅读还是从《女神》开始的,因为正是它使得郭沫若找到了自我,呈现 了郭沫若面对这个世界的最初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