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还未完成自身转型 “散文要是关注到社会生活层面,相信它的面就会宽阔起来了。”《北京文学》执行 副主编杨晓升近日不无批评倾向地发表了他的意见。这种意见应该说代表了相当广泛的 一种看法。 按说,我国的散文创作从上世纪90年代走到今天,已经欣欣向荣了10余年,被有的研 究者视为文化奇迹。但现在困扰散文界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没有完成散文的变革,不 少批评家都在说:新时期文学发展至今,小说、诗歌、戏剧、音乐、美术等等一切艺术 形式,都已完成了自身的转型,惟有散文是一支旧曲,还停留在唐声宋韵的模式里徘徊 ,为什么? 《散文选刊》杂志主编王剑冰认为: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生活内容出现了太多 太多新的东西,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文学应该与时代进程同步,但我们的散文还没有 跟上。《散文百家》杂志主编贾兴安也认为:目前散文创作的重要缺憾是不注重现实, 关起门来写文章,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美文》杂志副主编穆涛认为:作家介入生活的姿态很重要,不能自我遮蔽。今天有 的散文还和几百年前写的一样,比如,一写草原就是绿草如茵,而现实是生态被破坏得 很严重。说明作家的思维已经模式化了。 《中华散文》主编刘会军从办刊的角度出发,认为现在散文不是没有好作品,而是没 有被发现。这几年这个奖那个奖评了不少,但操作手段不规范,所以没有推出上品,因 而没有形成倡导的方向。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把好作品抓出来。 评论家、《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从细部分析,找出两个原因:(1)散文作为一种话 语方式,基本认识问题没有得到追究。比如“真实”,现有创作可以说只挖掘了生存经 验,却遮蔽了真实的生活。(2)缺乏高度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怀疑,文章变成了光滑的鹅 卵石,过度诗化,美丽而虚假。 不少散文家也都同意对当下散文创作的批评,虽然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进 行了创新的努力,而且这种努力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有的呕心沥血而并没有多大成果; 有的干脆失败了;还有的颠覆了旧有的自己却没有寻找到新的自己,因而处于彷徨苦闷 无法动笔的境地。这支令人尊敬的队伍可以排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差不多所有优秀作 家均在其列。 创新真是艰难的,那么,散文的革新究竟难在何处?为什么作家们老是突不破围城?依 靠散文界自身究竟能否完成这种转型?应该把希望的目光落在谁的身上?散文的大变革时 代何时才能来临? 时尚散文渐成喧哗之势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事物呈现出的面貌也许就不一样了。 在纯散文的范畴之外,各类新形式、新媒体、新风格的散文创作局面,已经发展得红 红火火。比如《生活月刊》,以30—40岁白领女性为对象,不仅内容上紧紧抓住她们的 阅读需求,从心理到人际到消费……全都关注到了,而且有相当比例的文章,本身就是 精彩的散文。 网络散文也越来越变成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因为只是言说内心而没有发表的功利目 的,又可以不露庐山真面目,所以写作者就更加天马行空,连语法规范都不用管,极大 地激发出了创造力。有些作家确实从网络散文中获益非浅。当然,大量的垃圾也是一个 不容忽视的存在。 还有一类散文写作也逐渐浮出水面,以年轻人、文学界之外的人为多,有些作家也尝 试着跟进。其代表人物可称黄集伟,他虽是中文系出身,但一直未进入文学界,教书、 做网络、搞出版,这些五花八门的社会经验纳入到他的非正宗写作,就使他拉开了与正 宗散文的距离,读来别有味道。《人民文学》杂志正为他开着一个专栏,名曰“唇边的 狐步舞”,很受读者欢迎,文学界也很关注。 以上各类散文的特点,都是一个“新”字:首先是思维新,没有条条框框,不考虑中 规中矩,管它算不算文章,表达出来就是。所以与文学界摆开架势写的文章相比,其内 容、结构、语言都新颖,别开一洞天。第二个特点是切近生活。适逢转型期,很多利益 在调整,碰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太多了,心里盛不下,就用文字表述出来,是有感而发, 不是为文而文,就比纯文学散文多了很多真实而新鲜的当下生活内容。第三个特点是群 众性,这些文章的主人公大多是他们自己,感慨出自他们每天的喜怒哀乐,是本真本我 ,下里巴人的内容也大胆写进文章。 变革的散文以什么姿态出现 那么,能否说这股新型散文创作潮流,就代表了散文变革的方向?非也! 无论是散文家、散文编辑还是评论家,他们都认为,虽然新型散文热闹异常,但只能 说是时尚,不能说是真正的文学。真正的文学不能止于时尚。散文家、《散文海外版》 主编谢大光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文学追求的是真实生活以外的世界,即真实生活的 补充。这不是非现实和脱离生活。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不是同一的,文学的价值在于体 现文学精神。 既然如此,变革的散文到底应该以什么姿态出现呢? 谢大光认为,呼唤纯正的散文是我们的理想。现代散文必须带有现代人的特点,走向 人性的回归,所以它应是关心人和人的精神生活。理想的状态是格局和作品的多样化。 在具体写作上应注重语言的创造,在如何表达上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