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先锋。发生在欧洲的近代工业革命、思想启蒙运动不仅改 变了欧洲的文明进程,也对几百年来世界文明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因此,中国近代那些不甘落后、奋发图强的志士仁人在追赶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 走向西方,也就是必然的了。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产生过启蒙作用的翻译小说中,欧美文 学作品占了极大的比重(据陈平原统计:“在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七百九十六种翻译小 说中,英国小说占的比例最大,共有二百九十三种。此外依次为法国小说、日本小说、 美国小说、俄国小说、德国小说,其余的数量很小”。(注: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 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就传达出当时文学界的 主导精神动向。梁启超在一八九八年的《译印政治小说序》一文中所表示的“今特采外 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今日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鲁迅在一九○八年发表的《 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所列举的 榜样也不乏欧美诗人——尼采、拜伦、雪莱、密茨凯维支、裴多菲……这些例子都体现 了灾难深重年代里中国思想家、文学家欲以西方诗人“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 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的精神改造民族劣 根性的思想倾向。 一 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欧美文化思潮,尤其是欧美文化精 神中的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广义上也属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存在主义也是自由 主义的一支)、浪漫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文革”以后的世纪末文学二 十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代,欧美文化与文学思潮对于广大 作家和文学青年总是具有格外强大的吸引力,在这一现象的深处,不难使人感受到“ 现代化情结”在中国作家和文学青年心中的强大无比。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歌德 、卢梭、雨果、巴尔扎克、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萨特、加缪、莎士比亚、拜伦 、雪莱、狄更斯、哈代、惠特曼、福克纳、海明威……这些欧美思想家、文学家的作品 ,成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和文学青年的世纪经典。无论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的呐喊,还是歌德“狂飙突进”的精神,也不论是卢梭“回归自然”的理想,还是巴尔 扎克、左拉、狄更斯批判现实的锋芒,都对于中国作家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观的转变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品格的建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现代意识的基本内核,也是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石 。对于“五四”那一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来说,改造中国的民族性,就必须以西方的个 性解放精神为旗帜。陈独秀认为:“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个人无权利”——对此,他斥之为“半开化东洋民族一 贯之精神。”(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新青年》第1卷第4号。) 周作人也在那篇《人的文学》中强调指出:“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 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为此,他提 倡像欧洲人那样去发现“人”的真理,发现妇女、儿童的人格价值。鲁迅在《文化偏至 论》中倡导“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在他的心目中,民主主义革命的榜样就是英国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扫荡门 第,平一尊卑,政治之权,主以百姓,平等自由之念,社会民主之思,弥漫于人心。” 由此可见,“五四”精神中一个基本的主题是:个性解放。以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主张 去改造国民性中的等级观念、奴隶人格、平庸风气,成了这个世纪思想解放的最强音。 在文化观念上,个性解放的思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不断深入人心,改变了中国人 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文学观念上,个性解放的思想冲击了传统文艺中的“载道”说( 后来演变为“工具”论)、程式化(后来演变为“三突出”),激活了文艺家的创造热情 ,使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艺以格外生机勃勃、格外异彩纷呈的新气象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 开创了新的纪元。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呐喊到世纪末思想解放运动中个性解 放、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其间风云几度变幻,历史的意志终究不可违逆:思想解放 、个性解放,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基本文化主题。 对于作家们来说,个性解放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表现自我”的文学观念得到体现的。 这种“表现自我”的观念又比较集中地显示为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是真诚地表达自我的 情感——不论是愤怒反抗压迫的情感(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虹》、曹禺 的《原野》等作品),还是坦诚倾诉内心的情绪(例如郁达夫的《沉沦》、丁玲的《莎菲 女士的日记》那样的作品),都直抒胸臆,无所顾忌;二是努力地建构个性色彩鲜明的 文学审美观念——鲁迅的冷峻、郭沫若的热烈、沈从文的朴野、曹禺的感伤、钱钟书的 诙谐……都卓尔不群,影响深远。经历过“文革”的浩劫,到了世纪之末的八十年代, “尼采热”再度风靡中国的思想界、读书界,成为新时期个性解放大潮中格外引人注目 的一朵浪花。尼采那带有强烈叛逆色彩的个性主义,在“五四”时期,在“文革”结束 后的新时期,都成为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萨特热”在八十年代的流行 也为思想解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在“文革”中的“地下文学”、新时期的“伤 痕文学”、“反思文学”中,呼唤个性回归的主题是常常与控诉极左思潮的主题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赵振开的《波动》、靳凡的《公开的情书》、刘心武的《我爱每一片绿叶 》、张抗抗的《爱的权利》都表现了个性在政治灾难中复苏、抗争的感人历程。在关于 “朦胧诗”的讨论中,“表现自我”成为许多青年诗人们认同的“新的美学原则”。— —思想界的“尼采热”、“萨特热”,小说界呼唤个性回归的创作主题,诗歌界崛起的 “新的美学原则”,共同烘托出时代的主题:个性解放。对“文革”的清算随着经济建 设的展开而告一段落之后,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主题仍然在“文革”后成长起来的“ 新生代”文化中延伸、高涨。正如一本研究“新生代”文化品格的书《第四代人》中指 出的那样:“这一代大学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第四代人逐步确立起主体价值体系 ,其核心就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负责’的价值观。”(注:张永杰、程远忠 :《第四代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这种价值观在世俗化的年代里,在激烈的生 存竞争中,在浮躁心态的驱使下,固然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之类负面效应,但是, 作为当代中国人告别专制年代的根本标志,作为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命意 志、创造力普遍空前高涨的根本标志,这种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是中国追赶现代化的必 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