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的意义上,《中国知青文学史》是有关知青问题研究的第一部专史。凡对史学 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专史写作更难于通史,它必须站在对通史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 仅从这点来说,本书就已经是知青研究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标志。而这部专史写作的难 度还不止于此,如搜集资料的艰苦,如对目前仍活跃于社会各界的诸位作者评价尺度的 把握等,都是不仅需要作者付出辛劳,有时还需要付出勇气的。更何况本书所涉,尤其 是对“文革”期间知青的活动和创作等内容,已超过了文学史本身的范围。 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无论史学、文学、社会学或者其它学科,与目前的知青文学 和以“老三届”为主的知青对那段岁月的回忆作品,应该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候了。后者 是以个人感受为主,对于亲身经历过的那段岁月,愿意喊“青春无悔”也好,愿意揭露 与控诉那个时代的丑恶也好,愿意怀恋甚至自恋也行,对于同样的事件,每个人都会有 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也有权抒写自己的感受,这是他们的自由,谁也不可强求。但 是作为学者,他的反思就不应该仅仅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准了。近年来很多知青强调 ,要对知青运动进行反思和忏悔,也因此引起不少知青的反感,乃至是否要忏悔,竟常 常成为知青聚会时的敏感话题。我则认为,对那场运动、对知青群体进行反省和忏悔, 是学者、尤其是有过知青身份的学者的职责,但却不能以此来要求所有知青,尤其是那 些历经磨难、如今又面临失业下岗的普通知青们。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学者,这样做是 他的责任,是他应该具有的良知;而要求普通知青也都去反思和忏悔,则是不公平的。 现在已有人注意到,知青热正开始冷却,知青一代人也开始“过气”了,这是任何人 都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但是,作为一段历史,它却永远不会过气,因为作为历史,任 何一个阶段都有它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真正严肃和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是不 会受某个群体热与冷的左右,它是永远不会“过气”的。这也是知青研究与其它知青文 集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