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2)01-0062 -07 中国拥有丰厚的历史遗产,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如埃及、印度、巴比伦,都没有像 中国这样保存了将近五千年的编年史和历史人物传记,拥有如此发达的史官文化。这些 都为我们作家的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原 因,自五四新文学以来,历史小说的创作一直处于冷寂境地,偶尔虽也有一些精制的短 章出现,但终未能形成气候。真正繁荣发达、引人注目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事。在这 二十多年间,涌现了姚雪垠的《李自成》,端木蕻良的《曹雪芹》,徐兴业的《金瓯缺 》,任光椿的《戊戌喋血记》,蒋和森的《风萧萧》,杨书案的《九月菊》、《孔子》 ,鲍昌的《庚子风云》,凌力的《星星草》、《少年天子》,顾汶光的《大渡魂》,刘 斯奋的《白门柳》,唐浩明的《曾国藩》、《张之洞》,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黎汝 清的《皖南事变》等一批颇有影响的佳作,成为当代文学名副其实的一个重镇。这也说 明,历史小说只有尊重自身的创作规律,不再搞简单的影射比附,才有可能寻找到自己 恰当的位置。当然,在当今日益开放而无序的文化转型语境中,为了重铸中华文明的辉 煌,也为了在横向的民族交流中不至于失语,客观上也需要我们进行纵向的“寻根”或 “寻祖”。这种情况也为历史小说的崛起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的外部条件。 何为历史小说?这当然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概念。国人通常的解释即指以一定历史事实为 基础加工创造的这类特殊的作品,它与历史真实往往具有异质同构的姻缘关系。20世纪 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在新的文学观、史学观尤其是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下,有人开始把 文本叙述中,只有“虚”的历史形态而无“实”的史实依据的作品也包括进来。这就使 原本比较复杂的历史小说在概念扩大的同时,也显得更为复杂。笔者倾向于历史小说的 文本叙述应遵循“基本事实和基本是非”要有所规范的原则,其所包含的内涵也不宜过 于宽大无边,以尊重历史小说有别于一般文学的特殊审美属性。但为了避免歧义和扩充 论述容量之需,在这里姑且沿用比较宽泛的概念来进行概括,即将只有“虚”的历史形 态而无“实”的历史依据的纯虚构的作品如《红高粱》也视为历史小说引进视野,同时 ,把它与革命历史小说如《遵义会议纪实》、《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等一起归属到“历 史题材小说”(而不是“历史小说”)这一整体概念上来,并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 的概念。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此所说的“历史题材小说”,从内部构成上看,实则包括 了“传统型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三大板块或曰子系统。这 个概念也许太宽泛了,但却可以在更大的视野范围内,对世纪之交二十多年来客观存在 的多元复杂的历史题材创作作出回应;而同时又不至于对多数人认同的历史小说概念进 行弃置,保持其合理合法的存在。在没有更好的命名之前,这样的划分也许是一个折衷 的办法,至少可聊备一说。 在界定了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内涵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对其展开具体创作的探讨了 。显然,这是一个相当烦琐的工作,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深入探讨。本文主要从历 时性的角度归纳、梳理其创作走向与发展轨迹。在笔者看来,新时期以来的历史题材小 说尽管错综复杂、良莠掺杂,在演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但在时代之风和文学大 格局的影响下,总体而言是不断地走向成熟的,并以其沉稳和厚重彰显出自我存在的独 立意义。就纵向而论,其具体的创作过程大体经历了“爆发期”、“过渡期”、“多元 复合期”三个发展阶段。 一、爆发期:与反封建的新启蒙契节相符 新时期的历史小说是以姚雪垠的《李自成》为发端的。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该作前 两卷的问世,当代历史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爆发性的新阶段。与之相应的 对民族政治历史的反思,自然地成为广大历史小说作家普遍的自觉意识。作为“文革” 的过来人和“反右”运动的受害者,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给我们民 族和人民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在“归来”乍初,他们就毫不迟疑地把情感指 向和主体价值追寻活动定位在对封建主义思想,尤其是作为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 思想的政治批判上。基于自己的切身感受,也是受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催动,作家们普 遍涌动起一种强烈的政治激情,他们关注并愤怒鞭笞的是封建传统文化中的君权独裁、 愚民政策、盲目崇拜、伦理至上、扼杀人性等方面的内容,就像当时涕泪交流的伤痕文 学、反思文学怀抱强烈政治忧患意识倾全力批判极左思潮一样。 翻看那几年反映农民起义或反抗外侮的《李自成》、《金瓯缺》、《星星草》、《风 萧萧》、《九月菊》、《庚子风云》、《义和拳》、《神灯》、《天国恨》、《天国兴 亡录》、《陈胜》等一批长篇历史小说,我们便会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胸臆中那份浓浓的 政治情结,其文本叙事写得最投入、最感人、最具深度的莫过于揭示封建主义的这一部 分内容。姚雪垠曾不止一次地说他在写作《李自成》的过程中,“常常被自己构思的情 节感动得热泪纵横和哽咽”,以至于“不得不停下笔来,等心情稍微平静之后再继续往 下写”[1](P.5)。其他众多的作家如徐兴业、任光椿、肖军、凌力、顾汶光、李晴等也 都有类似的情形。正因为如此,这批充满政治激情叙事的作品也就平添一种特别的艺术 感染力和亲切感,一问世就处于颇高的思想艺术起点之上,与反封建的新启蒙思潮契节 相符,并成为这场新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反封建恰恰正是包括历史小说在内的 新时期整体文学走向“现代性”的起点。为此,历史题材小说的成就和影响自然也就远 远超出了自我本身,而在事实上成为当时整个时代的“文学经典”。这是历史小说最辉 煌的时期,它甚至可以说是继明代中叶首次高潮之后,在五百多年间中国历史小说所仅 见的又一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