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迄今仍然是一个不无争议的学科名称,在一些学术著作中有时被叫 作“中国新文学”,在正式的国标目录中往往被尴尬地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一个 连“名”都“正”不了的学科当然很难说有多少学术规范性。而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至 今尚未理直气壮地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严格学术规范性的学科,除了它历史沉淀的相对短 促外,有关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研究及其自觉的缺乏是一大重要原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长期以来显现的多是文学评论的基本气象,而较少文学史研究的学术风采。救正这种学 术失范的路子自然很多,建立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应是其中行之有 效的一条路数。 “传统学”与“文学史学”交汇中的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演进的历史虽然比较短暂,但它确已形成了以五四新文学为核心的传统 力量。几十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虽然较普遍地忽略了“传统”的命题,却一直在承 认或确认着这股力量的价值规定性和历史形态;殊不知当我们承认或确认这股力量的现 实存在时,只要不把“传统”一词的严重性理解得过于偏执,我们其实就在承认或确认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从这一意义上说,时间的相对短暂并不是很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 :“持续三代人”(且“无论长短”,就文化运作而言,15—20年大可以算作一个世代) 的“思想范型”便可称为“传统。”①王瑶即主张捍卫五四新文学传统,指责40年代有 人“以所谓‘民间形式中心源泉’论来否定‘五四’文化学传统”。②还有人认为,五 四新文学确实建立了某种“思想范型”,他说:“我国的新文学运动,自从民国六年, 近二十年,……对于未来中国文化史上的使命,正像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是一切新的 开始。”③编集《中国新文学大系》正是要确认这种“思想范型”,并确认它为中国新 文学发展的价值模态,这实际上便是确认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 ---------------------------------------- 注释: ①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第18—25 页。 ②王瑶:《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序》,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 ③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前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 ---------------------------------------- 没有人否认迄今为止的中国文学承续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尽管人们在不同 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对现代文学传统的基本“范型”会有不同的认识,而 且往往会在确认某种“范型”的同时否定或排斥另外的传统“范型”。这种认识上的参 差及其相互覆盖、相互否定和相互排斥的情形影响了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作学术追寻的 热情与信心,久而久之甚至泯却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意识。研究界在中国文学现 代化品质及过程的确认上总是不得要领,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的关系及分期问题上 总是莫衷一是,恐怕都与怠慢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研究有关。真正的文学史研究应该是 文学传统的研究,富有个性的文学史专著应该是对于一定的文学传统进行别具一格的学 术把握的结果。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作种类繁多而品类单一,盖因为修史者很少从中 国现代文学传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角度去把握,更少从独特的文学传统视角去分析、 建构。在这方面我们应从英国的文学史家那里获得有益的启示,即非常注重对文学传统 的研究。这不只是指鲁宾斯坦及其所著的《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在这前面,至少还 有弗·雷·利维斯的《伟大的传统》。作为众多响应的一种,凯瑟琳·贝尔塞发表了《 重解伟大的传统》之类的文章。这些富有影响的成果以它们半个多世纪的承接昭示着“ 文学传统学”成立的可能。 “文学传统”该是一门超越于文学史学的学问,是文学史学与传统学研究的结合体。 同文学史学相联系,它研究文学传统的形成、发展及被继承、革新的历史过程,同传统 学相联系,它在纷繁复杂的文学史现象中析示出那些应该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并且给予 它们一种类似于“实质性传统”和“理性传统”的学术分类。③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正是 在否定和对抗中国古典文学的“实质性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传统”,代表着现 代中国人理性的文学选择。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形成的过程往往也就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 过程:五四时代提倡的价值观念往往为左联时期新的价值观念所颠覆,30—40年代的自 由主义倾向到了50—60年代则成了必须加以克服的对象,延安时期的文学对于五四新文 学和左翼文学都是一种有极大限制性的发展,解放后的文学对于延安文学又是在同一方 向上产生了几度变异。这种复杂的变异和发展给企图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中国现代文学传 统的基本范型的研究者带来了麻烦,以至不少人皆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其实没有多少传统 可言。 “传统”虽然是“变化”着的,但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总离不开其基本“轴心”,即从 一开始就以鲜明的姿态宣示着与旧传统相区别的那种基本资质。中国现代文学自五四时 代起就分别从思想观念、思维取向、艺术形式及创作方法等方面建构起了这样的基本范 型,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基本“轴心”,同时也因此决定了五四时代作为中国现 代文学正式起点的性质,——只有从新传统是否确立的角度才能准确地确定中国现代文 学的起点,除此之外对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做一般时间性的推测与框定都缺乏根本的依据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的基本分期也应遵循着新文学传统发展、演变的基本节奏加以 确认。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如何界定“中国现代文学”,以及如何廓清中国现代 文学与中国近代文学和(在一部分人看来很有必要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边沿问题,讨论颇 为热烈,这样的讨论因为没有及时注入新文学传统的考量而显得杂乱无章。确认、框定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格局的基本依据,应是寻证贯穿其整个历史的新文学传统的确立、发 展和完成、被超越的线索与过程。中国现代文学起于何时?至少有五四时代,20世纪初 年,戊戌时代,诗界革命时代乃至鸦片战争时代等多种说法,哪一种说法更为合理?则 须看哪一种界定更多地考虑到了新文学传统之形成的因素,而不是仅着眼于某种现代文 学现象的出现与否。令人欣慰的是,即使那些倾向于将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尽可能往前挪 移的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认,只有到了五四时代现代文学和文化传统才真正成了气候。把 住了新文学传统的主脉,就把准了中国现代文学基本格局和时间框架的要领。先于五四 新文学传统而出现的诸多可纳入中国现代文学范畴的现象,其实际的历史意义并不是来 标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而只是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形成之前所必要的准备,是一种可 以被称为新的传统确立之前的“文明的碎屑”。20世纪开初的十几年,甚至是诗界革命 、戊戌变法以后至五四新文化发动的这些年,可以被理解成新文学的这些“文明的碎屑 ”逐渐增多的过程,这种增多意味着能量的积蓄,至五四时代才彻底地借助于思想文化 变革的力量汇聚而成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此后,围绕着五四时代所确立的新文学传统 ,中国现代文学因应着时代的变化走出了其特定的演化、发展和超越、革新的路数,这 一路数的基本轨迹则清晰地呈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各个阶段性。这种从特定文学 传统的形成与演变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认定及对现代文学历史阶段性的划分才 是可靠的,才会真正符合中国现代文学内在的历史逻辑。历史的内在逻辑其实便直接体 现着一种或数种传统其所以确立和发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