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人冯梦龙(1574—1646)的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里,有一则《杨思温燕山逢 故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亡于金人后的第三年(1129年)。那年的元宵灯节的 晚上,落籍于燕山(即北京)的杨思温偶遇一似曾相识的女子。就像许多宋亡后未能即时 南渡的北人一样,杨思温臣服异族统治,苟且偷生。杨在灯会上所遇的女子竟是他结拜 兄弟韩思寿的妻子郑意娘。从意娘处杨得知她和她的丈夫在东京(汴梁)失陷时被乱军驱 散,而她如今独在燕京韩国夫人府室中权充女婢。恰当其时,已经南迁的韩思寿随南方 朝廷的议和者重回故土。杨思温向兄弟韩思寿提及与意娘相遇,才大吃一惊地发现,意 娘其实早已死了。 故事自此急转直下。原来意娘落入金人之手后即自杀以明志,然而她却不能忘却人世 情缘。意娘与夫韩思寿重逢一景,成为小说的高潮。即使化为冤鬼,意娘也要还魂与夫 一诉前缘。杨思温问起与意娘一起出没的其他丽人,究竟是人是鬼,意娘叹道: 太平之世,人鬼相分; 今日之世,人鬼相杂。① 注释: ①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76页,香港:古典文学出版社,1974年。此一故事出自 洪迈《夷坚志》,《太原意娘》南宋时期已衍变成为流行话本故事《灰骨匣》,元代沈 贺曾有杂剧《郑玉娥燕山逢故人》。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222~223,243~2 44页。台北:丹青出版社,1983年。 郑意娘的故事可视为中国古典鬼魅传奇中的重要母题:生当乱世,社会及天地的秩序 荡然无存,种种逾越情理的力量四下蔓延。死生交错,人鬼同途。《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源出于宋代话本《灰骨匣》,而《灰骨匣》又承自洪迈《夷坚志》①的记载。学者已经指出,这个故事对北宋覆亡后的民间实况,有相当生动的记录②。而通过对当年东京人情景物的追述,小说弥漫着故国不堪回首的悼亡伤逝情怀③。引人深思的是,小说之所以显得如此真实动人,竟是有赖于对鬼魅异端的渲染。所谓真实与幻魅的区分,因此变得问题重重。 意娘的鬼魂回到阳世,反而使仍健在的杨思温与韩思寿猛然惊觉,逝者已矣,生命的 缺憾再难弥补。国破家亡,他们的处境可谓虽生犹死,有如彷徨鬼魅。而他们的追逝悼 亡之举无异是魍魉问影、虚空的虚空。《杨思温燕山逢故人》的“故”人因此不妨有一 新解:故人一方面意味故旧,一方面也指的是逝者。 有鉴于意娘对乱世中“人鬼相杂”的说法,我们发现古典中国叙事史中一个相当反讽 的现象。古典说部中充斥着怪力乱神的描写,无时或已。这似乎暗示历史上“太平之世 ,人鬼相分”的时代难得一见,反倒是“人鬼相杂”成为常态。鬼魅流窜于人间,提醒 我们历史的裂变创伤,总是未有尽时。跨越肉身及时空的界限,消逝的记忆及破毁的人 间关系去而复返,正有如鬼魅的幽幽归来。鬼在死与生、真实与虚幻、“不可思议”与 “信而有征”的知识边缘上,留下暖昧痕迹。正因如此,传统的鬼怪故事不仅止于见证 迷信虚构,而更直指古典叙事中写实观念游离流变的特征。 鬼魅叙述早在六朝时代即达到第一次高峰④,以后数百年间屡有创新⑤。迄至明清时 代,市井业者及风雅之人对谈玄道怪有共同的兴趣。文言传统中的“剪灯三话”《剪灯 新话》(1378),《剪灯余话》(1420),《明灯因话》(1592);《聊斋志异》(1679);《 子不语》(1781);《阅微草堂笔记》(1798);及《夜雨秋灯录》(1895),仅是其中荦荦大者。俗文学传统中的例子更为丰富,“三言”及“二拍”还有神魔小说都有佳作。 历来学者注意,尽管这些例子在文类、主题、风格、世界观等方面,彼此极有不同,但 越近现代,鬼魅小说愈显示其探讨人鬼、虚实关系的复杂特色。诚如鲁迅所言,明代神 魔小说流行之际,世情小说——描写现实人生点滴的小说——也大行其道。晚明与清初 的中篇小说颇多以糅合神怪与世俗为能事⑥;鲁迅更认为清代讽刺小说的源头之一,即 在于此⑦。 注释: ①《夷坚志》为《太平广记》后又一叙事说部集成,包括420卷,2700条故事;但现存 200余卷。这些故事为洪迈于1161—1198年所作,有关梦境、世俗及传奇事件,诗词探 源等。见William H.Nienhauser,Jr.,ed.,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 inese Literature,p.457,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②胡士莹:《语本小说概论》,第223页。 ③有关北宋南迁士人对故国及故都汴梁风物的追思见Pei-yi Wu,“Memories of K’al -feng,”New Literary History,25,1(1994):40—60.此文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为 例,讨论汴京当年的繁华及衰落及记忆。 ④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奇幻的研究,可参见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4、8章,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李建国编:《唐前志怪小说辑释》,台北:文史出版社 ,1987。亦见Karl Kao,Introduction,Classical Tales of the Supernatural and th e Fantasti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Kenneth De Woskin,“Th e Six Dynasties Chih-Kuai and the Birth of Fiction,”in Andrew Plaks,ed.Chin ese Narrative,p.25-52,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