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离得奖有多远? 任何作家只要有一个有推荐资格的教授或作家推荐就算提名了 如今每年被提名的都有两百多人 诺奖与中国作家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台湾作家李敖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把他被提名诺奖的 新闻炒作得沸沸扬扬,《北京法源寺》卖了个洛阳纸贵。李敖留下的不少破绽没有立即被人 识破,表明李敖本人和许多读者都不了解诺奖提名的时间、评选机构及其评选机制。因此, 2001年,诺奖颁发百年之际,要总结一百年来诺奖与中国作家的是是非非,仍然需要简介一 点称不上内幕的常识。根据五十年保密制度,瑞典学院最近以瑞典文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 五十年:提名和选择(1901-1950)》,解密了前五十年的全部内幕,包括中国作家被提名的 情况。笔者身在瑞典,有幸先睹为快,加上对后五十年的侧面了解,在此向关心诺奖的读者 略加介绍、评论,以期更好地总结诺奖百年得失。 评奖机构瑞典学院共十八名终身院士。数年前有四名院士退出,在一位院士死后补选了一 名,现在只有十五名院士。诺奖由学院内部每三年换选的诺贝尔委员会具体负责。委员会一 般由三至五名院士组成。根据诺贝尔章程,提名人应当在每年2月1日之前递交书面提名,逾 期的提名留待次年考虑。提名截止后,委员会将被提名者的名单编号整理,然后向学院提出 评述报告。近几十年由于提名人数激增,委员会首先遴选出前二十名左右,供学院进一步选 出前五名左右作为“终审名单”。这些名列前茅者的作品要求每位院士必须阅读,以便讨论 和投票表决。委员会主席和学院常务秘书在抉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权提名的人,包括瑞典学院院士、各国类似学院的院士、社科研究所的研究员、美学或 文、史、哲方面的大学教授、前届诺奖得主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等。 了解上述方面,就不难看出李敖炒作诺奖新闻的破绽。任何作家,只要有一个有推荐资格 的教授或作家的推荐,就算“提名”了。但是,瑞典学院绝不会通知被提名者,更不会在2 月1日提名截止前去通知李敖本人。假如推荐者寄发要求回执的挂号邮件时,推荐者会收到 瑞典学院的一般秘书作为收件人签字的邮件回执。李敖炒作的根据,就是这样一份邮件回执 。诚如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所言:“台湾的那位李敖先生,我认为评他诺贝尔奖是个笑话,是 他自己吹出来的,他也没有什么大作品。” 在今天教授多如牛毛的时代,一个作家为了炒作的需要,要找个把教授提名,并不是难事 , 难就难在今天每年有两百多人被提名的情况下,要进入第一轮筛选出来的前二十名左右,已 经相当困难了。其余的只能打入冷宫中。 哪些中国作家被提名? 前50年正式被提名的中国作家只有两位:胡适和林语堂 马悦然确信老舍未进入终审,而沈从文若非1988年去世必将获该年诺奖 北岛获奖只差一票,李锐已被多次提名 谈到诺奖与中国作家,读者往往首先会想到鲁迅。根据马悦然先生的说法,一度在西藏高 原考察的探险家和瑞典学院院士斯文·赫定,曾经就推荐中国作家一事征求了瑞典汉学家高 本汉先生的意见。高本汉于1924年写信给当时的北大青年教授刘半农,问他能不能推荐一位 中国作家。结果是鲁迅复函台静农先生,谢绝半农的好意。从《五十年》一书来看,鲁迅从 未获得正式提名。前五十年正式被提名的中国作家只有两位:胡适和林语堂。 胡适是1939年由斯文·赫定提名的。在委员会给瑞典学院的报告中,肯定了胡适发起的白 话文运动,认为其创作“力求描述人的意义,也许进而描述世界历史的意义,但他还很难属 于诺贝尔奖所要求的作家之范畴”。 1940年,赛珍珠和高本汉共同提名林语堂,两部提名作品为英文写作的《吾国与吾民》和 《 京华烟云》。委员会的报告,一方面肯定林语堂的作品对那些不了解中国的读者是有价值的 “俯瞰中国生活和精神的文献”;另一方面又认为《京华烟云》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个性刻 划,某些方面冗长而单调。由于1940年处在二战期间,瑞典学院最后决定该年度不予颁奖。 1944年重新颁奖时,林语堂未被重新提出来加以讨论。1950年赛珍珠再度提名林语堂时,在 54名高手林立的候选人角逐阵营中,林语堂已处于弱势。直到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 召开时,林语堂被选为笔会会长,大会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为本年度诺贝尔 文学奖候选人,但该年诺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后五十年提名的情况,仍属瑞典学院保密范围,传闻纷纷,难于求证。老舍先生之子舒乙 曾声称老舍差点获诺奖,证据是日本老舍研究会会长藤井荣三郎曾专程到中国向老舍家属透 露这一情况。对此马悦然先生澄清说,老舍的确曾由法国的保·贝第等汉学家联名提名,此 事当在1966年2月以前,当时马悦然先生尚未被选入瑞典学院,他没有答应法国汉学家的请 求加入对老舍的提名,因为他心中已经另有所重。马悦然认为,当时老舍被译为英文的作品 仅 仅只有《骆驼祥子》和《离婚》等少数几部作品,而且译本不佳,甚至扭曲了原作。马悦然 断定老舍没有进入终审名单。 2000年10月,香港明报月刊在发表萧乾夫人文洁若女士的《老舍差点获诺奖?》一文之前, 曾传来手稿要求笔者设法求证。该文谈到挪威汉学家伊丽莎白·艾迪曾于1981年到北京萧乾 寓所,以英文谈到:“那一年,本来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然而查明 老舍确实已于八月间去世,所以就给了另外一个人。”笔者和我的朋友陈迈平先生就此先后 打电话找到当时在意大利的艾迪女士,艾迪回答说她从来没有与萧乾伉俪谈到老舍,她谈的 是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