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名称与定义 顾名思义,凡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之为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称为中文文学未尝不可,不过现今大多数人习惯用“华文文学”这个术语。用“ 中文”这个词时,似有国别含义;而用“华文”这个词时,则强调种族文化背景。 “华文”的词义演变相当复杂。根据历史考证,黄炎族与夷、黎、苗诸族在远古时漫长岁 月中逐渐融合,到春秋时形成华族,到汉以后才称为汉族。所谓华族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 ,各族各有贡献的共同历史业绩。“华夏”连称出现较迟,较早见三国时魏国玄学家何晏的 《景福殿赋》。赋中有此一句:“总神灵之贶佑,集华夏之至欢。”“华夏”亦作“诸夏” , “夏”意为中国(即中原)之人。古人常以“夏”和“蛮夷”或“裔”对称,以“华”和“裔 ”对,如《书.尧典》有“蛮夷猾夏”之句;《左传》也记有孔子言论:“裔不谋夏,夷不 乱华。”“华”亦可以表示“荣”的意义。孔传有“夏,华夏”一句,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 曰 :“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华文文学的“华文”两字取义于“华夏” 之“华”,如华文文学研究者潘亚暾所说,我们今天可取其含有民族融合而产生的“美大”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文化的背景意义,其中蕴涵着民族共同体公有的自豪感 。 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文学是指中国大陆文学、台湾文化,以及香 港 文学和澳门文学(包括不是用华文写成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有人(如台独意识浓厚者)不把 台湾文学看作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当然,这种观点遭到许多人坚决反对。有些中国大陆学者 进而提出“支流”说,如林承璜在他的《台湾香港文学评论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 年2月),认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支流”。且不管这些分歧,可以认定,华文文学的概 念 比中国文学的概念大得多,像英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及法语文学一样,是世界性的。除中 国文学之外,它还包括全世界各个国家用华文创作(不一定在该地出版)的文学作品。亦有某 些学者(如潘亚暾)使用“华文文学”这个词时并不包括中国文学,而专指域外的,按习惯统 称海外,即是“海外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海外(对中国大陆和台湾而言)华人用华文以外 的文字创作的作品,当然不能称作华文文学,而可以称为华人文学。相反,非华裔作家用华 文写出的作品,则可以称为华文文学(如他们在中国大陆或台湾定居,甚至可称为中国文学) 。澳大利亚一个特出的例子就是人称澳洲才子的白杰明博士。白杰明父亲是德国犹太人,母 亲是苏格兰裔澳洲人,但他讲汉语字正腔圆,并用中文写了不少杂文,出过两本集子,其风 格介于鲁迅杂文和英国随笔,堪称非华裔的华文作家的佼佼者,所以凡是研究澳华文学者都 不会漏掉他。亚洲的例子更多。自称“高丽棒子”的许世旭博士是纯粹的韩国人,他以华文 出版多本散文集、诗集和专著,现为高丽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会会长,可谓韩国 华文文学的代表。 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者来说,“海外华文文学”是常用词。对许多在世界各个国家世 代生活的华裔或取得各国公民权的移民来说,“海外华文文学”这个术语或许带有某种“中 国(精英)中心”的暗示,因而更确切的词是“世界华文文学”。具体来说,分为“澳华文学 ”、“美华文学”、“新华文学”、“马华文学”、“英华文学”、“日华文学”、“泰华 文学”、“德华文学”、“法华文学”、“纽华文学”,等等。某些学者喜欢使用“台湾旅 外 作家”、“大陆旅外作家”、“台湾旅瑞士作家”、“早期大陆旅美作家”这些词。例如会 把于梨华、白先勇、聂华苓、张系国、欧阳子、非马、陈若曦、许达然等人看作台湾旅外作 家,或甚至看作台湾作家。不过,美华文学史家则会把他们称为美国华文作家。这种情况在 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可以看到。例如女作家曼斯菲尔,在英国称为英国作家,而在纽西兰,人 们则称她为纽西兰作家,并引以为荣。陈若曦也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她在台湾出生,在美国 留学,文化大革命时回中国的大陆工作,1973年离开大陆到香港,74年到加拿大,取得加拿 大国籍,又在美国定居,又常回台湾(现在很可能常住台湾)。她在香港发表成名作《尹县长 》和其它关于文革题材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大陆伤痕文学的先行者。她是美国华文作家,又 和台湾、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文坛扯上关系。这些情况将来可能越来越多,并会增加人们研究 华文文学的乐趣。 华文文学除了“海外华文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名称外,还有其它一些叫法,但并 不对等,而且另有含义。例如“移民文学”、“流放文学”、“留学生文学”等等。中国大 陆学者考察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所谓“留学生文学”,并为了区别这种文学和五六十 年代台湾留学生所创作的“留学生文学”的不同,特别用了一个术语:“新移民文学”,此 外,还有这样的术语:“新海外文学”、“新华人文学”和“天涯文学”(注:参见陈贤茂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厦门市鹭江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赵毅衡《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