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小说文体在作家的写作中已经远远不是单纯的“探索”问题了,而是进行自 觉的“复合”性“打造”。可以说,90年代作家,主要是中、青年作家以及“网络作家”, 在“与生活、精神共舞”的同时,继续对既有的美学秩序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小说写作 中的惯性和陈旧的形式规范的限制,选择更切合表达生活、现实、想像和生存直觉的文本、 文体形式。与80年代比较,作家们更加重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文学性”所在——文体形 式,充分地意识到文学作为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创造现象其自身的结构方式,从而,以他 们的写作实践,为小说文体形式赋予自主的意义,使我们感到小说的文体形式所具有的难以替代的魅力。 那么90年代小说文体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文体的力量给小说写作带来了哪些生机?新的文学审美功能又是怎样在小说中逐渐被确立并形成趋势? “先锋后”文体的古典主义倾向 作为文学创作、文学审美过程中相对凝定的形式,它往往受制于一个时代内在或显在的文 化意蕴、文化氛围以及哲学意识。因为作家的写作意图、想象方法都体现着特定时代的美学 范畴。所以说,文体的演变也就不仅仅是文学形式的单纯演化,它潜存的表现着一个时代美 学精神、社会文化心理、哲学观念的变化或新的审美机制的生成。 80年代中期,文学对文体的重视和强调是从文学主题、题材、主流话语表达等内容范畴限 定中逐渐解脱出来的。马原、残雪、孙甘露、苏童、余华、莫言的出现,使小说写作呈现出 一种全新的形式美学状态。文学话语大大地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叙述和描写功能,并创造 出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寓言结构功能。这种“先锋写作”形成了独特的文本文体 风格,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结构方式、叙事法则遭遇到强烈的冲击,传统文学观念的改变 必然带来文体风格的变化,并使不同的接受、阅读可能成为现实。对叙事的漠视是导致文学 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审美价值低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叙事形式的变化必然给小说创作带来新的 活力。 进入90年代,由于文学消费功能的强化、商品化机制的作用,文学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 形成多元化格局,“先锋写作”在走到了对传统模式反叛的“极致”之后,开始了全面的技 术 自我调整或文体变化。从本质上讲,这种变化是由作家对现实及与现实关系的不同理解造成 的,也是作家在清醒地意识到其“先锋”、“革命”等艺术审美方式的局限性之后做出的明 智选择。可以说,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作家在90年代对于自我的艺术“否定”即形式转型, 并非对审美表现形式的“消解”和舍弃,而是对小说文本、文体形式的丰富和充实。在经历 了对“现实”的“想象”和倾心叙述之后,先锋作家从对现实和对象主体的消解,从高高在 上的贵族化的叙事立场和写作姿态摆脱出来,在“民间叙事”的艺术空间里寻找、建立新的 文本形式,从而,形成了90年代初的“先锋后”文体。 写作主体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艺术表现或“呈现”取决于小说的叙述性质、叙述话语的选 择。余华在文体转型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两部长篇则充分体现出90年代 初小说写作在文体上的新特点。可以这样认为,这两部小说在文体上的意义是具有开创性的 :作家开始在洞悉、把握现实生活乃至存在世界结构的前提下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表达结构, 不再刻意于虚构、设置,采用装饰性、技术性的形式因素,努力使小说的文本结构与现 实世界的存在形态能形成或实现一种和谐、默契的对应关系。前文提到,由于作家对“民间 立场”的选择,小说在语体上便呈现出既朴素、柔和又蕴含灵性和审美情趣的独特的语感、 语调,创造出一种独具一格,具有艺术魅力的自由语体,它具有着出人意料的意味和韵调, 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作家的个性、气质赋予了文体以独特的音调、笔致和生命。文本指示 着或体现出作品的深厚的象征意蕴。《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没有复杂的结构,整部小 说依时间顺序展开,但作家却在单一或简约的叙述过程中对叙述人、人物、人物对话、包括 叙述人和人物的声音及其重复性进行挖掘,人物仿佛彻底脱离了作家的“控制”,“还原” 了自身的存在形态,而作家也在叙述中显得无比轻松,改变着“写作与现实的紧张关系”( 余华语)。使看似传统、充满古典主义意味的文体焕发出极具现代小说形式感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叙述方法的革新,作家对于现实关系的重新认识,改变了先锋写作的面貌,也基本 确立了“先锋后”写作的文体风格,从而,作家也终于结束了一个模仿的时代,开始追求一 种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言文学的返朴归真,于是,史铁生在写实中的务“虚”;韩少功在还词 的本来面目时力求恢复语言的内在秩序;余华在回避复杂得奇怪的叙事语调,而返回到一种 最质朴自然的声音;格非“在一个欲望膨胀的时代,力求找到一种让欲望升华的叙事结构” 。(注:张柠:《长篇小说叙事中的声音问题》,载《叙事的智慧》,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版。)另外还有许多作家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构成了90年代小说文体的新发展。 性别文体诗学的出现 “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女性写作”在90年代风起云涌,形成强大势头,似 乎已成了90年代文化的一种重要标志。虽然这些概念的提出是针对90年代以前文化和文学创 作批评中的主流话语、“宏大叙事”而言,但是,这种写作实践还是充分表现出了文学创作 中强烈的作家个性、人物倾向和独特的创作诉求。其中“女性写作”更是凸现出极强的个人 写作气质。同时,从“叙事视角”看,男性作家的“女性视角”和女性作家的“男性视角” 、“女性视角”等文体变化表现出颇具“性别意识”的文体策略和文化意识并形成鲜明的个 体文体。这些变化不仅标志着90年代审美意识的剧烈变化,而且在生活日益呈现世俗化、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