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无国界写作和阅读 既然网络是无国界写作阅读社区的基础,我就先从网络文学说起。这个词,在大陆被炒得 火爆了一阵,随着网络生意泡沫破裂,网络作家也各自营生去也。在海外,网络阵地虽然也 缩小(例如曾一度领袖群伦的《博库》网,现在也与国内大部分网站一样只留个门面),依然 活跃的网站,比例比国内大得多。 坚持最久的纯文学网站,是1995年由胡坚、祥子等人创始的《橄榄树》(www.wenxue.com) 。最近两年由马兰主持,更加走先锋文学路子。虽然网上作品,不得不以短作为主,但是一 直有好几部长篇小说在连载:马兰的《桂圆干》,京不特的《常常低着头》,王青松在去年 的《红旗下的蛋》刊完之后,今年又有长篇《蝶恋花》。 《新语丝》(www.xys.org)虽然是方舟子等一批科学从业人员自设的议论舞台,却一直不缺 少文学兴趣。第一届“华人留学生网络文学奖”约百篇参赛,2001年底的第二届竞赛就正其 名为“网络文学奖”,而参赛作品也多达315篇。从《新语丝》中分出来的《国风》(www.fo lkwind.com)则常年保持了较强的文学性,例如由唐散宜、王瑞云等主持的艺评栏目。看来 海外网络文学的势头,并没有随着“纳指”下滑。 我参与推荐的《网络文学丛书》五册,去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颇受欢迎。其中除了 上述三家,还有丹麦的《美人鱼》,日本的《东北风》。这套书的出版,原是让平面读者有 机会与网上作者见面,此举受到不少朋友批评,认为大可不必,就像冥阳二界,该通时自然 会通。这也有道理。网上读者,的确并非因为赶时髦才迁居到“虚拟社区”。我不想说海外 网络文学的坚持,可以为国内的大起大落做榜样:海外网民,的确有特殊原因,不得不为之 。 小说:精神需要超出物质压力 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海外作家多的是创作冲动,缺的是写作时间,少的是发表机会,苦 的是没有持久写作的动力,因此只好用短平快过写作瘾。实际上并非如此:海外近几年年年 有相当出色的长篇。华文文学界的精神需要,超出海外生活的物质压力。 居住在慕尼黑的台湾作家陈玉慧,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猎雷》。故事“原本”是台湾购 买法国军舰引发的贿赂丑闻。表面上这是个类型小说,在欧洲的国际背景上展开。这位戏剧 家出身的女作家,多年任国际事务记者,在类似侦探故事的架构中纳入对社会转型期人性险 恶 的深思。作者手法娴熟,眼光锐利。2001年陈玉慧的长篇游记体散文《你是否爱过》,更现 出才华。 另一位出色的台湾女作家黄宝莲定居于伦敦。不久前出版了长篇小说《暴戾的夏天》。主 人公兄弟两人,分别定居在纽约和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显然是文明与自然的分解,世俗享 受与禁欲清心的对比,两种流散方式,经历虽然大不相同,结果都是自己结束生命。流散到 何处,远不如流散本身重要:因为生命中几乎一切概念都必须重新定义,而远非每个人都能 成功找到意义。今年黄宝莲出版了一本介于散文小说之间的书《未竟之蓝》,写了她本人不 断追求漂泊的种种奇异经验。 同样定居于伦敦的虹影,2001年底在国内出版了长篇小说《K》,此书在国内因为落入“性 描写”而“损害先人名誉权”的官司,成为文坛奇闻。结果盗版满天飞,全面侵权而无人承 担 责任。实际上此小说处理跨国性关系这个海外文学的一个最敏感题材。这个题材本来是全球 化的一个惹眼的副产品。但是不同于新新人类女作家那种津津乐道,虹影笔下的异国性关系 ,是文化冲突的集束,也是无法简化的悲剧。几乎同时,虹影的新作长篇《阿难》刊登在 《作家》杂志。此小说结构复杂,用更加尖锐的方式描写民族冲突,角度却是全新的:叙述 者 既是追星族,又是追捕逃犯者,小说欲说还休的主题却是追寻本身。 居住在旧金山的严歌苓,是海外文学中的“多产多奖”作家。去年发表的《谁家有女初长 成》,引起广泛注意。严歌苓的特殊风格,在这本小说中再度发挥:她的细腻笔触善于描写 纯情女子心灵,但是她的主人公往往落入悲惨绝境:这个反差使她的小说充满冲突——无怪 乎她的戏剧式现实主义小说总是改编电影的好材料。不过这次她的纯情主人公,一个农村少 女,落进了最惨的绝境:被诱拐进入城市的罪恶,最后成为杀人犯被判处死刑。 在一系列海外场景之后,严歌苓的选题眼光重新落回中国。有论者认为海外作家理应从身 边就近取材,写海外生活。实际情况正相反:海外作家特别喜欢写国内背景。流散形成的, 是新的观察角度与表现特色。 王瑞云原是美术家,转向文学,似乎也是网络的催逼。她的笔法朴素,不张扬,不做作, 但是对海外生活观察极为细腻。去年《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长篇小说《戈登医生》,一个 凄惨动人的海外爱情故事。 居住洛城多年的顾晓阳,则开始了一种“双两栖”文人模式:国内国外轮流居住,影视小 说轮流写作。自从与冯小刚合作《不见不散》之后,两个人的默契朝海外发展。长篇《洛杉 矶蜂鸟》,由他自己改编成电影剧本,在两地分别摄制。正在这方向走的人,数量之多,可 以说必定会走成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