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湖州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21世纪中国首届现代诗研讨会 日前在浙江湖州市举行。这次研讨会采取理论家与诗人直接对话的形式,意在拆除诗评家与 诗人 之间“各扫门前雪”的对话屏障,创造了写作实践与理论观照的“亲密接触”,评论家的理 论体系贴近了最前沿最实在的写作基础,而诗人的具体写作也得到了理论的提升与烛照。 关于诗歌本体,会议主要聚焦在现代诗的语言与抒情性上。汪剑钊认为,20世纪90年代诗 歌中渗入的“叙事性”,是对此前滥情主义铺张和虚伪的有力反拨,但把它作为诗歌最重要 或惟一的方法则也会走到反面。哲理、经验、叙事性、戏剧性等因素的介入,本质上是为了 增强抒情的力度与开阔度。刘翔也指出。现代诗反对的不是抒情,而是后浪漫主义的滥情, 放弃抒情无异于放弃诗歌。把“抒情性”当作一种“青春期写作”而打入冷宫意味着对诗歌 的本质的背叛。毕光明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放逐抒情,而是一种冷抒情或称零度抒情,这 也是90年代以来诗歌不被理解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人还谈到,我们的时代政治抒情诗不是 太多,而是太少,少的是大手笔、大关怀、大忧患、深沉痛楚的大政治抒情诗,少的是来自 民间的高质量政治抒情诗。 关于如何实现中国南北诗群的优势互补,和衷共济,共同为复兴伟大汉诗做出贡献,耿建 华、杨晓民旗帜鲜明地反对诗坛上的“帮派主义”。王家新、杨克、小海、臧棣、程光炜作 为当年论战双方的当事人,恳切而又坚决地呼吁摈弃个人成见,在宽容理解的诗神照耀下重 新集队,为汉诗的发展并肩出发,王家新诚恳地指出,诗人应该尊重文明,重归传统,必须 从自身的黑暗与病态走出,面对自己,面对写作本身。毛翰再次强调他早先提出的“中锋写 作”观点,试图从文本命名的范畴上达成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的两派融合。杨克从当代 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坦陈了“南北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于如何看待新诗的成就,如何处理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诗歌与生活的关系,也是本次会 议的论题。臧棣列举了中外文学史上种种当代人对当代文学的非理性的挑剔与排斥现象,从 正反两个视角论证了现代汉诗无可置疑的成就。 就如何处理好本土传统承传与西方诗学经验借鉴的关系,以确保现代汉诗的本土特色及开 放体系,与会者也各自阐述了观点。吴晓、毕光明、毛翰、耿建华、张德强等人就此发表了 彼此相左又互相理解的看法。龙彼德在大中华的框架内对现代汉诗走向进行了回顾与前瞻, 主张现代汉诗必须从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两个向度进行寻踪。古远清对台湾当下诗坛“诡变 ”性特征的描述,在中华文化的大座标系揭示了台湾现代诗一旦割断母体后的可怕前景。西 川就现代诗功能性等层次问题谈到,现代人面临着道德焦虑、文本焦虑和文化焦虑。置身于 这种现代焦虑之中,作为一个中国当代诗人必须高度自觉与深刻警醒,从如何处理中国传统 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轨的维度上创造和提升现代汉诗。 (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