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1)05-0081-05 一、诗人气质 唐弢先生认为:诗是艺术的同义语,它是文学中的文学。所谓诗的气质,则是一种人们内 在的而又时时掩盖不住的情操。艺术的情趣是多种多样的,诗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当 然,诗人气质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通常所谓诗人气质,则不但是一种艺术情趣,而且是 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心灵反映的独特方式与行为范式。富于诗人气质的人,对于诗,一定是 本能地挚爱,诗不但是他抒写个人内心世界的主要艺术手段,而且是连通主体情思与客体物 象(包括人类的情感世界)的主要桥梁;换言之,即他总是“内在而又时时掩盖不住”地用诗 人 的眼光来观察、体验自我的情感世界,也用诗人的方式来表现、反映世界自我。这种气质, 更多地属于天赋素质,无论其自觉与否。富于诗人气质的人,接受外界刺激的敏锐度高,作 出的心灵反映、行为反映的强度大,感情变化的频率高、幅度大、持续性弱、变易性强,行 为范式与心灵范式较少为理性制约而往往直接受感情控制,待人处世较少韬略城府而惯于坦 率质直,往往具有童真气息浓,感悟锐敏,传达畅通,聪慧早熟等鲜明的精神特征。在《中 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茅盾中肯地指出:“诗人气质的王统照始终有他的热情 !”这一论断,因为十分切合王统照的气质个性的实际,早已成为学界的不刊之论。日本汉 学家吉田富夫的一部专著,题名即为《五四の诗人王统照》,虽然他论及的并不仅仅是王的 诗作。如果要研究王统照诗人气质的构成要素及产生根源,以下几个方面,是首先应该注意 的。 他自幼生活在一个女性世界中,这对于形成那种纤细敏感的准女性化的精神气质,具有相 当 重要的作用。王统照7岁丧父,母亲和一姐二妹,构成了除他之外家庭的全部成员。此外, 最与他接近并且给他以重要影响的就是保姆刘妈和寄居王家的蕙子姑娘。他虽身为男儿,却 主要盘桓在一群女性之中。现代心理学指出,早年丧父的男孩,因为很难得到父亲的阳刚之 气的熏育,很难以自己的父亲为模仿的榜样,就往往成为母亲形象、气质乃至心理与行为的 幼稚的摹本。 他从小又是生活于一个诗的世界之中,这对于形成那种以诗的方式来看取世界同时也看取 自我,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的父亲对乐律、诗律、图谱、花木的热爱,他的母亲对于 笔记小说、故事传说的情有独钟,都在无言中建构起王统照幼年时代的浓浓的诗的氛围。他 6岁入塾开蒙,8岁即能诵诗如流,11岁便开始习作五言诗。中学时酷爱李商隐、温飞卿旖丽 、妩媚的诗风,暑假中曾怀着深情手抄李诗的全集和温诗的选本,足见其热爱的程度与接受 影响的深度。后又热衷于龚自珍的剑气与箫心,集龚句为诗,成了他诗集中一个重要而繁多 的品种。从此,他便把诗当作抒情写意的主要手段,终生不曾间断。离开故乡和寡母弱妹, 孤身到济南后又到北京求学,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心绪,又兼一连两度的感情挫折,更使这漂 泊的游子愁肠百结。那时的济南,一片军阀混战中的惶乱与破败,早已没有“四面荷花三面 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清新和明媚。北京更是风沙漠漠,暗淡古旧。百无聊赖,便与三五 友人街畔买醉,希图片刻间麻醉痛苦的身心。酒钱有时并不凑手,只好脱下大衣或留下心爱 的竹笛作为抵押。年迈的母亲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王统照返乡探视的次数,也一年比一年频 繁。不管是严冬还是盛夏,他总是闻讯即归,而归途所见,又总是北国那萧索的群山和了无 生气的灰色的村落,连牛鸣哇鼓也令人时时觉得落寞和荒寂。他有时从塘沽乘船由青岛回家 ,船上的拥挤龌龊便恰好是旧中国的缩影。有时乘火车从津浦转入胶济,同路的又每每是横 暴的大兵和更加横暴的军官,蛇形妖势的烟花女子,告哀求帮的乞丐难民,更把这一切装点 得令人身难安心更难安!羁旅情怀,游子思绪,与见闻感触的伤心惨目相生发,与传统诗 词中的伤感离索相沟通,于是不免在心底升腾为一片感伤的雾霭,浸透了此时所作的字里行 间。他是以小说名世的文人,但小说时作时辍,有时是十几年一无所作;而诗却无时无之。 晚年疾病缠身,远离生活的激流漩涡,更只能借诗写心,或答谢友人的关怀,或抒写对人世 的 关切,和表达对新社会的感触,写来情真意切,别有韵味。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王统照文集 》第4卷,收录了现存的诗作计新诗248首,散文诗10首,旧诗294首(他生前曾将自己的新旧 诗作编订为6部诗集,由书局或自印出版)——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据其三子王立诚 言,该文集中所收旧诗恐怕还不到原作的百分之一。如果此说可信,那么他一生所写旧诗, 当在2万至3万首之间了。诗人的成就,固不能以诗作的多少为评价的尺度,但鲁迅所说蒸馏 了一道溪流必定会有若干杯净水的道理,也是可信的。在中国新诗史上,他影响不算最大, 起点不算最高,成就也显得较平,但如果以对诗的忠诚、写诗的韧长而论,他应该是非常 值得研究的现象。从特定意义上说,这也应该是衡量他诗人气质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正因为他在心灵深处自幼就埋藏下诗的根苗,后来才有可能深深地扎根于诗的田园。他用 诗探索人生的奥秘,他多向取法铸造出多种多样的诗形,而又时时注意不因形制上的需要而 丧失内在诗质。而且,他的小说、散文中也往往荡漾着执著的诗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 与诗缔结了终生的盟约,是一位典型的诗人气质的现代文化人。 二、青春气象 王统照是五四运动的儿子。五四的时代潮流,造就了王统照。没有五四,就没有包括他在 内的一代学者文人。五四是王统照发展的动力和起点。五四,又是中国的青春时代。青春气 象 ,是五四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五四所造就的一代文人学者最鲜明的精神特征,也是王统照 个性气质最引人注目的总体风貌。 他出生于鲁中的诸城相州,那里的自然环境是平平的,既无高山大川,又非交通枢纽。王 家虽云相州首富,也不过是田多粮足的一户“土财主”,既非似海侯门,又无名士风流。 出生于这样家庭的子弟,或者坐吃山空,或者沦落为纨绔子弟。而王统照却能鹤立鸡群般地 崛 起,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这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外,首先是与五四运动有 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913年,16岁的王统照初次见到鲁迅的小说《怀旧》,即因其与旧小说 的明显不同而深为佩服。1916年,尚在中学读书的王统照即致函创办刚一年有余的《新青年 》 杂志,热情赞扬该刊以“宏旨精论”宣传“新学问、新知识”,而为“先知先觉”的一 代青年所必读。《新青年》编者得函后如闻空谷足印,即刻发表并加按语,以为这应看作是 “中国未必沦亡”的征兆。向往和诱引的合力,推动着王统照中学刚毕业即赴北京深造,就 读于中国大学外国文学系。甫入京华,如鱼得水,他迅速地作为《狂人日记》最早最热心的 读者,置身于已经用大字写进历史的示威天安门、火烧赵家楼的时代大潮之中。他读的是外 国文学系,更热心的却是编刊物,搞创作,译介西方哲学艺术,发起组织文学社团……,他 是以何等的热情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运动呵!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到1921 年,他先后发表了论文14篇,翻译(包括诗歌、小说、戏剧)24篇,诗120余首,创作短篇小 说23篇,其他杂文、书信、散文等20余篇。他钦佩、敬仰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他同文学研究 会的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是至交,他为瞿秋白赴苏联采访送行,他去周作人的寓所拜 访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他与徐志摩陪同印度“诗圣”秦戈尔到济南讲演,他同现在几乎被 历史的尘埃淹没的五四诗人刘延陵书札往还,讨论中国第一个以《诗》命名的杂志的创办, 他关注着素昧平生的文学青年李健吾成长的艰难……,几乎没有哪一个文化领域中看不到他 忙碌的身影,没有哪一个新文化人的重要聚会中看不到他热情的面容。他在五四的氛围中迅 速地成长,他在时代的激发下喷吐的光和热,使时代的火炬燃烧得更加炽热,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