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16(2001)03-0012-04 鲁迅诞生120周年纪念来到了。这位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精神革命家,以 他深刻的精神力量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好几代人。对于他的反响、评论和研究,也几乎横亘了 整整一个世纪。对鲁迅研究这一学术景观,做一番世纪玄览,能够从一个侧面透视20世纪中 国 精神文化现象史的变迁。 一、最初的反响 1913年4月,鲁迅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以周逴的笔名在《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 上发表。当时的《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对小说大为赞赏,作了10处随文评点和一篇《焦木 附志》,这是对鲁迅作品的第一次见诸文字的反响。不过,并不能算是鲁迅研究的开始。 鲁迅研究的开始,是1919年2月1日出版的《新潮》1卷2号上,出现的一篇署名记者(傅斯年 )的《书报介绍》,向广大读者推荐《新青年》杂志,文中首次对《狂人日记》做出了这样 的评价:“就文章而论,唐俟君的《狂人日记》用写实笔法,达寄托的(Symboism)旨趣,诚 然是中国第一篇好小说。”这就是五四时期的中国精神文化界对鲁迅作品的第一次评论,应 该看作是鲁迅研究的发轫点。 二、张定璜的《鲁迅先生》 1925年1月24日、31日《现代评论》1卷7期、8期连载了一篇全面评论鲁迅的长文——张定 璜的《鲁迅先生》。 这篇论文无疑是中国鲁迅学史上第一篇有分量的鲁迅论,是鲁迅映象初步形成的标志。其 最 重要也最有意义、最深刻之处,是首次非常形象、准确地描述了鲁迅出世前后中国精神文化 界所发生的质变。认为“读《狂人日记》时,我们就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 到夏日炎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极为敏锐地感悟到鲁迅出世的意义,并将 这种对精神文化现象的感觉形象、准确地描述出来,从而确定鲁迅及其第一本小说集《呐喊 》 的历史地位,认识到鲁迅是中国精神文化从中世纪跨进现代的转型期的文学家,张定璜是第 一人。这在中国鲁迅学史上具有首创的划时期的意义。 三、茅盾的《鲁迅论》 1927年11月10日,茅盾以方璧名义在《小说月报》18卷11期上发表了长篇论文《鲁迅论》 。 茅盾的《鲁迅论》最可贵之处,还是在于更为深刻地指出了鲁迅小说中所描写的“老中国 的儿女”在中国的精神文化意义:这些“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 担子,他们的面目是可憎的,他们的生活是可以诅咒的,然而你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存在,并 且不能不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究竟已否完全脱卸了几千年传统的重担。当然,最令人反省 自己灵魂的还是阿Q,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由阿Q而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中开出反 省的道路,是鲁迅在中国所引发的一种非常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生动地描述这一现象,加 以简明地概括,道出其中意义,茅盾是第一人。 四、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1933年3月5日至10月25日,瞿秋白与鲁迅密切相处,成为知己。4月间,瞿秋白在认真研读 了鲁迅杂文以后,编成《鲁迅杂感选集》,选收1918至1932年间具有代表性的鲁迅杂文75篇 ,并加长篇序言,于1933年7月以何凝名义由上海青光书店出版。这篇著名的《〈鲁迅杂感 选 集〉序言》就正式问世了。 这篇《序言》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鲁迅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独特价值有了 更为科学的分析与确认,进一步回答了鲁迅是谁的问题:鲁迅是具有“为着将来和大众而牺 牲的精神”、不断冲决和批判“皇帝和奴才的经验”与“奴隶规则”、坚持最清醒的现实主 义和“韧”的战斗、充分表现了反自由主义和反虚伪的精神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 的友人,以至于战士”。《序言》对这一问题的论析,至今仍然保持着无可辩驳、无比强大 的逻辑力量。二是对鲁迅杂文文体特征及其精神文化意义的概括与总结,指出鲁迅杂感作为 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是在当时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根据相互撞击、融合 的情况下自然产生的。 五、毛泽东的鲁迅论 1937年10月19日是鲁迅的周年祭日,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请毛泽东到校做了一场专门论鲁 迅的演讲。这是他第一次公开而全面地评价鲁迅。 毛泽东称鲁迅“在中国的价值”,“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又称赞鲁迅在整个革命队伍中也是一个“很老练的先锋分子”,这 就提升到整个革命史的高度去体会鲁迅“老练”的特征。因为作为成熟革命家的毛泽东,是 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与鲁迅心心相通的,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层面。从“在中国革命史中所 占的地位”这一大前提出发去评价鲁迅,正是毛泽东论鲁迅的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是他与一 般 学者的鲁迅研究的最为本质的区别。 中国刚进入40年代,毛泽东就在1940年1月延安新创刊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 的《新民主主义论》,对鲁迅做出了新的高度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 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 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 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等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的 鲁迅论,远远超越了中国鲁迅学史上以前的所有鲁迅论,把中华民族对本民族伟人的认识提 升到了最高境界,长期成为中国鲁迅研究的宗旨,笼罩达半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