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上海博物馆所获藏楚简中的一部分已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名义出版。其嘉惠士林,贡献学术之重要意义,为学界所公认。尤其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孔子诗论》(以下简称《诗论》),对于先秦诗学具有重要意义,引起大家的强烈兴趣。但本书的整理工作实未能尽善尽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本发生文字歧异时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中,传世本与出土文献发生文字歧异是常见的现象,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首先应当确立的工作原则之一。许多学者已经指出过,应当慎重对待传世本。传世本文献,尤其是像《毛诗》这样重要的传世经典,经过历代学者尤其是汉代学者的精心研究和整理,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为可靠的本子。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数在清人的《诗经》研究著作如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以及戴震、段玉裁、高邮王氏父子等的相关著作中得到过细心的梳理。我们今天整理《孔子诗论》时,应在汲取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今本的文本状况,即在一般情况下,将传世本惯用字视为正字。而在《诗论》的整理中,这一原则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其中尤以《诗论》第六简释文考释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故本文首先将其作为例证提出,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六简】《诗论》释文 多士,秉旻(文)之惪(德),
(吾)敬之。《剌(烈)文》曰:乍兢隹(唯)人,不(丕)显隹惪(德)。於
(呼)!前王不忘,吾敚(悦)之。昊=(昊天)有城(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讼 整理者的考释说: 乍兢隹人,不显隹惪(德)。於
!前王不忘 此为《剌文》引句,今本作“无兢维人”、“不显维德”、“於乎!前王不忘”。因简文“乍”与“亡”字形相近,古“亡”、“无”通用,今本“无”为传抄之讹。郑玄笺、孔颖达疏解“无兢”为“无疆”,与简文义不合。“
”从虍从口,《说文》所无,简文中亦读为“呼”。 按:今本《毛诗》有关语句作:“无兢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唯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本篇三家诗无异文(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校点本1005-1006页)。“维”训“其”,不必改作唯。(参见余培林《诗经正诂》523页,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不显”通“丕显”,不必改通行惯用字(参见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476、478页注)。“乎”为经典正字,与“呼”字用法意义皆不同(参见刘淇《助字辨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诗论》释文读“於
”为“於呼”,不当。以上所释虽皆为不当之处,然与《诗经》文本的意义理解尚不造成特别重大的影响。本简释文较严重的问题在于整理者误读古书而将“无兢”训为“乍兢”。 《诗经》中“无兢”凡五见,现依其在《毛诗》中出现的顺序徵引如下。 《大雅·抑》:“无兢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毛传》:“无兢,兢也。训,教。觉,直也。”《郑笺》:“兢,畺也。人君为政,无畺于得贤人,得贤人则天下教化于其俗。有大德行则天下顺从其政。” 《大雅·桑柔》:“君子实维,秉心无兢,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毛传》:“兢,畺。厉,恶。梗,病也。”《郑笺》:“君子谓诸侯及卿大夫也。其执心不畺于善而好以力争。” 《周颂·烈文》已见上引。其《郑笺》见后。 《周颂·执兢》:“执兢武王,无兢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毛传》:“无兢,兢也。”《郑笺》:“兢,畺也。能持畺道者唯有武王耳。不畺乎其克商之功业,言其畺也。” 《周颂·武》:“於皇武王,无兢维烈。”《郑笺》:“於乎君哉,武王也。无畺乎其克商之功业,言其畺也。” 通观《诗经》中“无兢”的用法可发现,它是用来歌颂先王(亦即《烈文》中所说的“前王”)功烈的颂美之词。故《大雅·抑》用它来比较“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的政治混乱情况。 结合历代注疏分析“无兢”一语的语义构成,可知《诗论》释文关于今本《诗经》中“无兢”为传抄之讹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清代学者对此已经作过很好的说明。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大雅·抑》通释: “无兢维人”,《传》:“无兢,兢也。”《笺》:“兢,畺也。人君为政,无畺于得贤人。”瑞辰按:兢,张参《五经文字》作倞,兢与倞声近而义同,故通用。《尔雅释言》:“兢,畺也。”《说文》:“兢,畺语也。从誩,从二人。”“访誩,畺也。从人,京声。”《广雅》:“誩,强也。无,发声语助,故《传》曰‘无兢,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