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是东北沦陷时期多产而知名的作家之一,原名赵树全,笔名有赵孟原、梦园等,1912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大虎山镇。童年时代,他随搞土木建筑的父亲辗转飘流到武汉、贺胜桥、岳州、桃林寺、长沙、黄石港、武昌等地,最后由关内来到沈阳。这种流浪的家庭生活,虽然耽误了少年小松的不少学业,但对他后来的创作却大有益处,他所体味到的动荡社会和人生百态,有的竟成为其长篇小说《北归》很好的素材。到了中学时代,他读到鲁迅的小说和郭沫若等人的新诗,从此对文学产生兴趣。特别是加入了文学社团狂吟社后,更对诗歌有所偏爱,以至到后来竟违背父命不学理科而考入一所书院攻读文学,并和几位文友发起成立白光社,在《奉天公报》创办《白光周刊》,开始尝试创作和发表新诗。学校生活结束后,他在沈阳《民声晚报》任文艺版编辑,自此正式走上了文学之路。 小松的文学创作是从诗歌开始的,那时他只是个中学生。可是待到他诗兴未减、诗风渐趋成熟的时候,却又兼写起小说来,这种小说和诗歌创作并进的作家在当时是不太多的。小松的诗受19世纪英国的抒情诗影响很深,诗中常常出现的是种种朦胧的意象,幻化而耐人琢磨。当然,他的诗也有不少篇章意象鲜明。《皇姑屯印象》中,诗人用“病魔”、“呻吟”、“凭吊”等词语,把“九·一八”事变后的皇姑屯描绘得非常形象,那种艰涩难懂的朦胧不见了。小松的诗歌创作不大讲究韵律和节奏,他的诗是以心灵的呼唤感染读者,所以很受青年读者的喜欢。 在诗歌和小说创作的平行发展中,他先后出版的作品集有:短篇小说集《蝙蝠》(1938年出版,城岛文库丛书之一);诗集《木筏》(1939年诗歌刊行会作为诗歌丛刊之一出版);长篇小说《无花的蔷薇》(1940年满日文化协会出版);长篇小说《北归》(1941年艺文志事务会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和人们》(1942年艺文书房作为骆驼文学丛书之一出版);中篇小说集《野葡萄》(后改名为《蒲公英》,1943年艺文书房作为骆驼文学丛书第一集出版)。这样,零星发表的作品不算,从1938年到1944年间,小松共出版7部作品集,洋洋百万言之多,这在当时的作家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了。 但是,小松的创作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评论家们认为小松的创作是“为艺术而艺术”,离现实生活较远,所以未能引起人们的注目;二是日伪当局在《关于侦查利用文艺和演剧进行反满抗日活动情况的报告》中,说“小松则完全转向国民文学了”,其中的含义是,小松的文学作品于伪满洲国没有什么危害。大概由于这两个原因,小松的创作被评论家们所看轻,被日伪当局所忽视。 那么,小松真的就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和“完全转向国民文学”创作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历史和文学史的实践表明,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是生活,生活中包括政治、革命和人生。当它们还是各自存在的时候,自然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而一旦进入艺术之中,则分别成为艺术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追求艺术本身并没有错。小松是一位倾心于艺术的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主题的提炼,还是情节的安排,也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还是语言的运用,都充满着艺术的灵性。正如爵青所说:“小松的笔富于绘画的才藻。”也正如王秋萤所说:“小松的作品,无论对风景和人物的描写,更喜欢追求华丽浓艳的词藻,加强艺术的渲染。即使是穷街陋巷,败瓦颓垣,从作者笔下所呈现的景物,也成为彩色斑斓的画卷。” 当然,小松的作品也有明显的弱点,即缺乏那种对现实的逼视和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重大问题的揭示。然而,面对日伪残酷的文网统治,这样做,要有胆量和把反抗异族统治的思想融汇在艺术化了的现实生活之中的技巧。两项缺一不可。不消说,胆量需要培养,技巧需要锻炼,二者都要有一个艰苦的过程。小松在《一个文学青年自白》中说:“过来的一步是漆黑的路,未来的遥远也许竟是险途。”他看出了黑暗,看出了险恶,对当时的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但是如何把这不满表现在文学创作里,他显得胆量有些不足,因而技巧也就随之有些走型。比如《无花的蔷薇》,在进行人物塑造时,作者根据当时险恶的创作环境,“抑止他们的喜怒,限制他们的哀乐”。作者说:“有时对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在每次描绘他的时间,天总是落雨,结果我限制了他的呼喊,平息了他的血潮,冷息了他的热情,使他成了一个既不会哭又不会笑的白痴。”(《〈无花的蔷薇〉自序》)这是思想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在一个作家内心中的痛苦反映。 小松的作品以反映下层人民生活者居多,乡村农民、都城市民和卖唱女的不幸遭遇,流浪汉的苦难生涯,小知识分子幻想的破灭,青年男女爱情的悲剧,等等,都在其作品中得到展现,并透射出特定的社会问题。《津村》中的孙二嫂之所以不愿意在农村而要到城市去,原因就在于:津村虽然美丽,但是“津村的居民都感到了生活不象以往那般容易维持”,而“最先感受到困难与痛苦的要算是孙家了”。在作品的结尾处作者又写道:“自从卖掉了田,现在又卖掉了自由”,“津村的夜,苍茫的不知多时会亮”。这就令人不难想见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以及和中国封建势力的相结合,是造成农村贫困的真正原因;而“恨不得打翻这个世界”是包括孙二嫂在内的广大农民的真正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