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以后,儒学丧失了其独尊的地位,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都处于相对衰微的境地,玄 学和佛学则成为儒学之外的两大思想文化力量,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日渐深广;但经过两 汉儒学诗教的长期影响,其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形成集体无意识的潜在积淀,因而实际上儒 学仍然起着主导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文坛上,有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当时诗学批评主要揭示与倡导诗歌创作的 个性化与抒情功能,这对儒学强调文艺为政教服务的传统美学观念起了一定的解构作用;然 而在当时的创作形态上,却呈现出另一种文学倾向和文学风气,即在创作上追求集体性、功 利性与交际功能,这实际上在强化和体现儒家“诗可以群”的美学观念。这两种文学倾向在 当时是并行不悖的,但是由于前者有明确的理论形态表述,故容易为人所注意和认可;而后 者并没有明确的理论阐述,而且主要体现在一些具体而分散的创作形态上,所以往往为前者 所掩盖,甚至被人忽视。本文尝试从魏晋南北朝所出现和风行的一些具体创作形态入手,分 析当时的文学创作如何体现出儒学“诗可以群”的文学观念。 一 唱和是较早出现的诗歌集体性创作的形态,其渊源甚早,《诗·郑风·萚兮》云:“萚 兮 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孔子也说过:“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 和之。”(《论语·述而》)《礼记·乐记》谓“倡和清浊,迭相为经。”孔颖达疏:“先发 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淮南子·说山训》云:“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 绍其功。”早期文献中的所谓“和”,并非创作,往往是有声无辞,表示欣赏而随声附和, 以获得一唱三叹之美。不过,相传舜与皋陶的赓歌是唱和而有辞的,虽然其真实性难以肯定 ,但其诗已载于《尚书·益稷》之中,所载的文献显然是相当古老的,所以皋陶的赓歌可以 看成是唱和形态的萌芽。 然而,成熟的唱和诗形态却较为晚出。从现有的传世文献来看,文人之间唱和的诗歌形态 到了东晋时代才真正形成。东晋的释慧远作有《游庐山诗》(注:或题为《庐山东林杂诗》,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二○》。),刘程之、王乔之和张野三人 都写过《奉和慧远游庐山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四》)。东晋之后,唱和风 气开始兴盛。晋宋以还,唱和活动与公宴之风相结合,益发兴盛,同时又促使了一些诗歌形 态的成熟。(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玉山名胜集》提要谓:“宴集唱和之盛,始于金谷、兰亭 ”。又集部卷一六八《咏物诗》提要谈到咏物诗的发展时说:“昔屈原颂橘,荀况赋蚕,咏 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邕咏庭前石榴,其始见 也。沿及六朝,此风渐盛。王融、谢脁,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于隶事。”可见六朝 的唱和对于咏物诗的发展和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中有“和诗”者近二百首 ,可见唱和诗在当时之盛。 六朝唱和诗大致和意而不和韵。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 韵所局也。观《文选》所编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诸人赠答,可知矣。”( 《容斋随笔》卷一六)到了唐代元、白诸人,唱和诗遂从和意走向和韵,这是唱和诗发展的 一大转折。不过,和韵创作形态的萌芽在六朝也已出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松陵 集》提要谓“依韵唱和,始于北魏王肃夫妇。”按“王肃夫妇”之说不甚准确。《洛阳伽蓝 记》卷三记载王肃在江南,娶谢氏女,及至京师,复尚公主,其后谢氏为尼来奔,作诗赠肃 。公主亦代肃赠谢。《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魏诗卷二》录谢氏《赠王肃诗》与陈留长公 主《代答诗》二诗如下:“本为箔上蚕,今为机上丝。得络遂腾去,颇忆缠绵时。”(谢氏) “针是贯绅物,目中常纴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陈留长公主)陈留长公主之诗 , 仍按谢氏诗韵,并按“丝”、“时”之次序,也可看做次韵。宋人程大昌《考古编》卷七“ 古诗分韵”条以《洛阳伽蓝记》所载诗为次韵先例。故赵翼认为:“则六朝已有此体,以后 罕有为之者,至元、白始立为格耳。”(《陔余丛考》卷二三《和韵》)齐梁时代也出现一些 和 韵之作。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也说:“萧衍、王筠《和太子忏悔诗》,始是步韵。步 韵,乃趋承贵要之体也。”吴乔指出步韵为“趋承贵要之体”,而此体始于六朝。庞垲《诗 义固说》上也说:“梁武帝同王筠《和太子忏悔诗》押韵,晚唐效之。”可以说,唐宋所 流行的诗歌创作和韵、次韵的萌芽在六朝都已出现了。《陈书》卷二七《姚察传》载,姚察 由 梁入陈,在钟山明庆寺“遇见梁国子祭酒萧子云书此寺禅斋诗,览之怆然,乃用萧韵述怀为 咏”,这首诗名为《游明庆寺诗》,收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三,正是“和韵 ”之作。 诗歌赠答有着古老的传统。《荀子·非相》谓:“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据古人所 说,《诗经》中就有一些赠诗。如《诗序》所言:“周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 焉。”相传苏武与李陵的古诗也是较为古老的赠答诗。后汉蔡邕有《答卜元嗣》诗云:“斌 斌硕人,贻我以文。辱此休辞,非余所希。敢不酬答,赋诵以归。”(《先秦汉魏晋南北 朝诗·汉诗卷七》)至魏建安时代开始,赠答诗始大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存诗歌中,“赠 诗”七百多首、“答诗”约四百首。《文选》卷二三至卷二六皆收入“赠答”类诗,在《文 选》所收诸类诗歌中所占分量最大。赠答诗与唱和诗关系密切,有些答诗就是和诗,如《文 选 》卷二六就收入了颜延年的《和谢监灵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