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强调指出,赋这种文体是我国所特有的,是地道的国粹。外国没有这种文体。美 国著名汉学家康达维教授在翻译我的赴美讲稿时,就将赋直译为:“fu”,他在为该稿英文 版 作序时,还特加解说:“在英文和其他语言里,没有与赋这种文体相应的名称……,如果中 国文学的词汇能够进入西方文学词汇成为其一部分,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不必因为用中文 原名而不安。” 我同时还要强调,赋体文学是我国先民们聪明才智的结晶,她为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增添了无限的光彩,这也正是我国先民们对世界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任何鄙视或轻视她的 观 点都是极为有害的,我们必须纠正过去人们对她的非议。 赋从贝武声,《广雅·释诂》:“赋,税也。”故其本义当指赋税。有统治者就会有赋税 ,故其出现当极早。《尚书·禹贡》:“厥土唯白壤,厥赋唯上上。”《孔传》:“赋谓土 地所生以供天子,上上第一。”这是指冀州(今山西及河北西部)经过治理的土地是细白沃土 ,赋税是一等的。后赋与“敷”通,“敷,布也。”因而赋又有广布之义。《诗·大雅·烝民》:“赋政于外。”《毛传》:“赋,布也。”后来写作、朗诵也称“赋”,似当是由 布衍生出来的。又赋通“铺”。后来以铺陈作为自己的文体特点,并把这种文体取名曰“赋 ”,我疑也是受“敷”“铺”之义的启示而产生的。这实际上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赋体文学发轫于先秦,至西汉汉武时期,由于时代的适宜,帝王的提倡,以及丰厚的先秦 文学文化的滋养而迅速发展起来。班固在《两都赋序》里说,在武、宣之时,“言语侍从之 臣若司马相如”等等,“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等等,都醉心于作赋,他们都在那里“朝 夕论思”,“时时间作”,“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 焉与三代同风。”但写诗的人却极少。所以锺嵘才说当时是“辞赋竞爽,而吟咏(指作诗)靡 闻”。在此前后,名家辈出,涌现出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所谓“四大赋家”。还 有许多颇有特色的其他赋家。其中以司马相如的成就最高,他是汉赋的奠基者,我国文学史 上最著名的赋家,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他的《天子游猎赋》(即《文选》所谓《子 虚》《上林》赋)成为后人仿效的对象。 我在十几年年前还曾专文论述过,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应当由鲁迅先生提出的曹魏时代 提前到司马相如时代,因为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群赋家,已相当充分地掌握了文学 艺术的特征,已比较完整地提出文艺理论主张,已相当自觉地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我的看法 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当时《人民日报》海外版还特加转载。 至东汉后期,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盛极一时的散体大赋,渐渐为抒情小赋所代替,代表作 家有赵壹、蔡邕、祢衡等等。 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观点也发生变化,因而反映现实生活 的文学艺术——包括辞赋——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这时的赋作和内容已由两汉赋家所津津乐 道的铺陈帝王的皇宫帝苑、游猎宴飨,转而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以抒发个人的情志,表 现自己的哀乐。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赋作表达了人们对建功立业的追求,揭露社会的黑 暗,倾吐他们政治上的不得意;部分赋作则抒写作者对社会的批判,表现与统治者的不合作 。其次是描绘祖国秀丽的山川河海,赞叹丰富多采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其三是以同 情的笔调描写女性,赞赏她们的美丽,哀叹她们的不幸。妇女地位在此时期有极明显的提 高。在艺术上,这时的赋作,也一改两汉所表现出的凝重、雕琢、铺陈、夸张、侬丽和程 式化、长篇巨制的倾向,变的较为平实、清净、秀美,抒情和简短,格式多种多样,有的似 诗(如萧纲的《晚秋赋》,似六言诗;建安七子有许多赋似四言诗),有的似论《如鲁褒《钱 神论》,实属赋体),有的似文(如阮籍《大人先生传》也属赋体)。言语注重骈俪,故被称 为骈赋。著名篇章有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左思《三都赋》、陶渊明《闲情赋 》。郭璞、孙绰、木华、谢灵运、谢庄等人的山河景物赋。但最著名的当算庾信,他的《小 园赋》、《枯树赋》是令人百读不厌的名篇,《哀江南赋》则堪称中国赋史上最优秀的长篇 ,人们誉之为“赋史”,实不为过。 唐代是诗的王国,唐诗大放异彩,赋难免为诗所掩。加上唐赋在形体上又起了变化,与汉 赋体式大相异趣,其中有所谓骈赋、律赋,后期还有所谓文赋。因而有人认为“唐无赋”, 赋“亡于唐”。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是有害的。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诗歌、小说、戏剧 、散文体式也一再发生变化,但又有谁否定她们的存在呢! 我们知道,唐科举取士大都要试赋。中宗神龙元年(705),“方行三场试,故常列诗赋题目 于榜中”(《唐摭言·试杂文》)。到玄宗天宝元年(742),赋就被定为杂文的专试文体,进 士 科“试文试赋各一篇”(《通典·选举志·历代制下》)。大概到天宝10年(751),进士科杂 文专试诗赋便已形成定制。 以后有时考试诗赋为其他文体所取代,粗略统计,进士科试诗赋至少进行四十四届以上, 因而朝野对赋都很重视。以品重赋著称的我国最早一部文学作品选——《文选》,被唐人视 为学习写作的教科书。大诗人李白写作《明堂赋》、《大猎赋》等大赋时,就认真研习了《 文选》中的汉大赋。诗圣杜甫看到唐玄宗举行“郊庙之礼”,不觉“手足蹈舞”,十分兴奋 ,随即效汉赋而创作著名的“三大礼赋”。这些赋在帝都长安引起轰动,诗人事后还不 无得意地写道:“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煊赫。”“昔宋广平(即唐名相宋璟)之沉 下僚也,苏味道为锦衣直指使者,一日,见广平《梅花赋》,骤称于朝,始为闻人。”(南 宋朱松《上赵漕书》)宋璟以一赋而闻名。谢偃作《述圣赋》、《惟皇诫德赋》以讽,极得 唐太宗的激赏。文宗皇帝亲自出赋试题。德宗皇帝亲自批阅孤独绶应试的《驯象赋》,看到 赋中有“化之式孚,则必受乎来献”等句,特取为第三等。李程应试的《日五色赋》有“德 动天鉴,祥开日华”等句,备受考官赞赏,因而被擢居第一。“于是家声韵而户研练”(王 芑孙《读赋卮言》),学赋写赋渐成风气。我们翻开《全唐文》,即可看到,几乎所有入流 的作家都有赋作存世。唐太宗存赋5篇,王勃存赋11篇,杨炯存赋8篇,萧颖士存赋10篇,李 白存赋11篇,杜甫存赋7篇,韩愈存赋5篇,柳宗元存赋12篇,刘禹锡存赋11篇,白居易存赋 16篇 。前文提及的孤独绶和李程,都是作赋名手,存赋都在23篇以上,而其他文章却寥寥无几。 所以有人认为“诗盛于唐,赋亦盛于唐。”(清王芑孙《读赋卮言》)现存唐赋1500多篇,约 等于现存汉魏六朝赋总和。其中骆宾王的《荡子从军赋》,李邕的《石赋》,李白的《大鹏 赋》、《剑阁赋》,杜甫的《雕赋》,《天狗赋》,李华的《含元殿赋》,萧颖士的《伐樱 桃树赋》,乔谭的《裴将军舞剑赋》,韩愈的《感二鸟赋》,刘禹锡的《山阳城赋》、《砥 石赋》、《秋声赋》,杨敬之的《华山赋》,白居易的《天狗赋》,柳宗元的《瓶赋》、《 牛赋》、《囚山赋》、《梦归赋》,李德裕的《大孤山赋》、《欹器赋》,杜牧的《阿房宫 赋》等等,都是发自作者的心声,各具特色,可谓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