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诗社是在台湾六十年代形成并臻于成熟的一个颇具特色和影响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三十多年来“笠”诗社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多种多样的文学活动、深入的诗学研讨、成熟而独特的艺术手法,在台湾诗坛占据了极重要的位置。 “笠”诗人在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尽管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色彩纷呈,但作为一个诗歌流派,他们对诗与现实的关系、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一致的看法。“笠”诗社中坚持人赵天仪在《现代诗的创造》一文中很明确地概括了“笠”诗社的美学追求:“我以为中国现代诗的方向,正是笠所追求的方向。而笠开拓的脚印,正是笠立了中国现代诗的里程碑。我以为现代诗的创造在方法上,是以中国现代语言为表现的工具,以清新而明确的语言来表现诗的感情、音响、意象和意义。而在精神论上,则以乡土情怀、民族精神与现实意识为融会的表现”。①笠诗人自觉地执着追求诗歌与现实的结合,精神论和方法论的平衡发展,成为笠诗社诗歌理论的核心,也是笠诗人创作的显著特色。这种诗美追求适应了台湾新诗发展的需要,对现代诗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十年代的台湾诗坛鼎足而立的是“现代诗”“蓝星”和“创世纪”,纪弦领导的现代诗社提倡“横的移植”,全面引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创世纪”诗社早期主张建设“新民族诗型”追求“中国风的、东方味”,最终演变为洛夫的超现实主义,而蓝星诗人以余光中为代表则追求古典的抒情风格。客观地说这三大诗社对台湾新诗的建设和发展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在对诗歌艺术的现实关系的看法上均有些偏颇。台湾诗人和评论家杜国清曾指出他们“在创作态度上,由于脱离现实,表现出逃避现实的所谓超现实和纯粹经验”的倾向。“笠”诗人群以诗的自觉意识,推进了台湾现代诗的转型,在诗与现实的结合上获得了新的进展。 “笠”诗人执着追求诗与现实的平衡发展,既是对台湾新诗流派创作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他们对现代诗学意识的自觉。李魁贤曾把“笠”诗社的这种诗与现实平衡发展的美学追求概括为“现实经验论的艺术功用导向”以区别于“纯粹经验论的艺术功用导向”和“现实经验论的社会功用导向”。“纯粹经验论的艺术功用导向”追求的是超现实的个人的生命体验和诗歌表现形式的至上性,由于脱离现实容易产生虚无主义。而“现实经验论的社会功用导向”则注重诗歌为现实服务却贬低诗艺的独立品格,而使诗成为现实的附庸和婢女。笠诗社所选取的“现实经验论的艺术功用导向”则追求诗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既坚持诗作为艺术的自足性与独立品格,又不拒绝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如赵天仪所强调的诗歌精神论和方法论二者并重。 “笠”诗人特别注重诗的社会性即乡土情怀,民族精神和现实意识。非马把“社会性”看作成功的现代诗应具备的第一个特征,他说诗人“必须到太阳底下去同大家一起流血流汗、他必须成为社会有用的一员,然后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才有可能对他所生活的社会及时代作忠实批判和纪录”②;许达然则认为“诗发源民间、民间詠唱生活,社会生活构成最丰饶的诗土”③,只有现代、民族、社会的诗才会辉煌,拾虹的诗观更直接明了:“诗,除了象洪通作画那样令人感到爽快之外,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投影在人间现实的深度吧!如果不能感动,不能与当世代的脉膊一同悸动,诗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④;郑炯明则说:“我写诗,因为我关心这个社会”。“诗人的责任就是写出他那个时代的心声”。⑤从以上这些诗人的诗观中,我们可以看出笠诗社对诗的社会性的重视,他们认为诗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诗是现实经验的艺术传达而非单纯的自我表现或个人的情感渲泄。笠诗人强调诗的现实性,但不赞同机械地反映现实,而是主张把生活现实转化为诗性现实。从现实经验到诗,是一种质的飞跃,笠诗人十分强调现实与诗之间的艺术转换的环节。可以说“诗性现实”概念的提出和深入研讨是笠诗社对台湾现代诗学的一大贡献。 笠诗人指出从生活现实到诗性现实的转换不仅仅在于诗歌艺术表现方式,更重要的在于诗人的主体精神的功能。巫永福说“写诗,要有诗的精神”他认为现实经验只有通过诗人主观的燃烧才能转化为客观化的纯粹的诗的感受。周伯阳说:“诗是主观的态度所认识的宇宙一切的存在,主观的是诗,客观的不是诗”。⑥赵天仪则指出:现实经验“只有通过诗人的感动与表现,才能成为一种精神的实在”笠诗人已准确地认识到艺术仅仅是作为人的主体精神而达到经验现实的。正如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指出的:“诗要表现的不是事物的实在面貌,而是事物的实际情况对主体心情的影响,即内心的经历和对所观照的内心感想,这样就使内心生活的内容和活动成为可以描述的对象。……这种观照和情感虽是诗人个人所特有的而且作为他自己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却仍然有普遍意义,”⑦笠诗人所强调的诗人的主体精神在生活现实转化为诗性现实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指的就是诗人的内心感情特征对外部生活特征的同化和渗透。因此笠诗人所提倡的现实性就不是纯粹并完全属实在性的东西,笠诗社所追求的现实主义更不是纯客观的写实主义。 诗歌的精神性是笠诗人美学思考中论述较多的重要方面,他们认为诗只有通过把感性要素转化为某种精神载体才会成功,所以诗人必须首先把客观现实转化为感性存在,然后使这些感性存在充溢着诗人的主体精神即突破它的感性存在。笠诗人提倡诗要反映现实又不拘泥于现实,要用主观拥抱客观。笠诗人所倡导的诗的精神是一种主观战斗精神,具有批判现实性和理想主义的双重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