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人们在不同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说。现在,我们大都把新文化运动叫做启蒙运动,然而在五四时期,胡适则称它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在当时便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后来又为许多自由派学者所坚持,至今仍在港、台及海外学术界流行,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解。本文拟对它的来龙去脉和涵义,作一番探究和阐发。 一 “文艺复兴”是欧洲14至16世纪以复兴古典文明的形式出现的、反封建反神学的一场文化运动,也指称欧洲的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率先以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新时期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提出了“中国文艺复兴”的问题。1904年他写《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七章,便把清代二百余年称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梁启超的这一“清代文艺复兴”说风行一时,他所发明的比附西方的研究模式也广为人们效法。 那么,“五四文艺复兴”说又是谁提出的呢?美籍华裔学者周策纵在其力作《五四运动史》一书中称,自由主义者视五四运动的文化方面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而这是由清末民初著名记者黄远庸提出的。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黄远庸1914年2月接任《庸言》杂志主编后,在其所撰《本报之新生命》一文中倡扬文学救国论,指出:今日中国“乃文艺复兴时期”①。这时《新青年》尚未创刊,故文中所说“文艺复兴时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毫不相干。他在1915年底便遇刺身亡,并没有直接论及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比附欧洲文艺复兴,从现有史料看来,系始于胡适;这一比附之见诸报章,则以1919年元月出版的《新潮》杂志为最先。 《新潮》是北京大学一群深受启蒙思潮影响的青年学生,在胡适、陈独秀等新派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该刊起名“新潮”,盖取新思潮或思想新潮流之意;其英文刊名则写作“The Renaissance”,即“文艺复兴”。该刊中文刊名与英文刊名不取同一意思,而分别以“新潮”和“文艺复兴”称之,表明新潮社成员把当时的新思潮运动比附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新潮》首任主编傅斯年1919年9月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曾说:“子俊(即徐彦之,新潮社干事部主任干事——引者)要把英文的名字定做The Renaissance,同时志希(即罗家伦,《新潮》编辑——引者)要定他的中文名字做‘新潮’,两个名词恰可以互译。”②“新潮”一词的意译是“New Tide”,傅斯年说两个名词可以互译,当不是指二词的字面意思相同,而是指它们所表示的名物相类或相通。罗家伦后来在《话五四当年》一文中说得很清楚:“《新潮》的英文名称是‘Renaissance’(文艺复兴),乃是表示我们的新文化运动很像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③ 新潮社同人1922年在《新潮社的最近》中说过:“二三年来中国青年思想界的变动,很有些人比之欧洲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最先引用这一个字的就是我们。”④然而,把当时的新思潮运动称为“文艺复兴”,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发明,而是受胡适的影响。1915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萌发并申述了文学革命、语言革新的想法,但遭到诸多同学的围攻。当时他就引据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从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进一步明确了文学革命的思路。在1916年4月5日的日记中,他又把酝酿中的“文学革命”比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革新运动。⑤此后,胡适便把五四文学革命进而把整个新思潮运动叫做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后来回忆说,新潮社成员请他做顾问,要他参加刊物的定名会议,为刊物定一英文名印在封面上。他们商量的结果是用“Renaissance”(“文艺复兴”)一词。⑥胡适又说:“他们把这整个的运动叫做‘文艺复兴’可能也是受我的影响。”⑦ 胡适把当时的新思潮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相比拟,称其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可能也受到梁启超“清代文艺复兴”说的启发。胡适在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导言”中,便接受了梁氏的观点,称:“综观清代学术变迁的大势,可称为古学昌明的时代”,“有点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⑧胡适1922年2月15日的日记有这样一则记载:那天他赴文友会,一位外国人宣读了一篇论文《中国文艺复兴的若干问题》,丁文江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一词应如梁启超所说的,只限于指清代的学术变迁,不应包括五四新文学运动。胡适明确反对丁文江的观点,而赞成原著把五四新文学运动看成中国的文艺复兴。⑨可见,胡适接受梁启超的“清代文艺复兴”说,但又不为其所囿,而是顺着他的思路,把“中国文艺复兴”的范围扩大了。 除了受到梁启超风行一时的观点影响外,胡适之所以提出“五四文艺复兴”说,还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首先是当时所谓的“美国的文艺复兴”的启示。胡适留学美国之时,正是美国思想、文化、艺术上的革新时期。革新运动以新诗运动为先导,带动了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创造和各种新潮的涌现,开辟了美国思想文化的历史新纪元。胡适倡导文学改良从诗歌方面开始尝试,就是受当时新诗运动的启发。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八不主义”,明显受到了新诗运动的重要人物庞德三年前发表的《几个不》一文的影响。当时人们把美国的这一文化新纪元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相比较,称之为“美国的文艺复兴时代”。而这直接影响了胡适对五四新思潮运动的理解。其次,胡适倡导白话文、倡导语言革新,本身就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国语运动的影响。文艺复兴前,欧洲各国以拉丁文为通用语。14世纪初,意大利作家但丁用本国白话写了《神曲》这部不朽名著,导致了意大利的语言革新。在英国,乔叟等人用本国的“中部土语”进行创作,促进了英国通用白话的形成。总之,语言革新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序幕。胡适在他的留学日记中,便把他当时的语言革新的见解与但丁、乔叟等人的革新实践联系起来。后来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的“导言”中,也说但丁、乔叟等人建立他们国家的白话文学的影响,是他提出文学革命主张的原因之一。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