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美国图书馆学家安德森(Arthur James Anderson)①编纂的《林语堂精摘》(Lin Yu tang:The Best of an Old Freind)出版。林语堂在为此书写的《序》中说:“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了。”林语堂显然已有死亡的预感。他要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回顾和总结一下自己80年来的历程。1974年,出版了他的《八十自叙》(台湾远景出版社)。这是林语堂耄耋之年之作。林语堂开卷就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这真是画龙点睛,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他一生思想性格的特殊性,证明林语堂还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林语堂在《论语》时代的合伙人、挚友徐訏在肯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林语堂在文学史中也许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徐訏一语道出了林语堂以自己的存在为文学史家们出了一道难题。 林语堂确实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主要难度还是在于林语堂本人思想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多重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他集古今中外文化因素于一身,中西结合,融古会今。任何事情,哪怕是苍蝇、臭虫、抽烟、戴帽、吃糍粑、睡觉……林语堂都借题发挥,小题大做,变成为中西文化的冲突或两种文化选择的大题目。别人极力掩盖的,正是他要暴露的,别人梦寐以求的,他会不屑一顾;他不仅不回避矛盾,还以“一捆矛盾”自诩。正是这些特点,造成了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最难写的一章。 林语堂本身就是“一团矛盾”,“一团连自己也理不清的矛盾,外人要去清理出头绪来,自然更不容易。”③因此,研究和评价林语堂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给林语堂的头衔很多,“高人雅士”、“幽默大师”、“语言大师”、“一代宗师”、“一代哲人”、“中国大文豪”、“数千年中国文明所钟毓出来的奇葩”有之;骂他是“反动文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洋奴”、“袁中郎徒子徒孙”也有之;说他“前期是战斗的,后期是绅士”,早期是“叛徒”,后期“投身美帝国主义”有之,认为林语堂是“爱国主义者,不能全盘否定”,甚至毫不隐讳地说:“林语堂不是反动文人”④的也不乏其人。 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知名度很高,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1975年4月,在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上当选为总会副会长,这是国际笔会成立以来,亚洲人担任此职务的第三人。他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又名《瞬息京华》)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 1989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南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的感受。他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仍受用。”“我们国家要成功,我们便必须重新领悟这些话的意思。”表明至今林语堂还在影响美国人的“中国观”。⑤ 但是,褒贬之间,千里之谬,反差太大,令人吃惊!究其原因,除了认识上的差别之外,40余年的“隔绝”是个重要因素。因为,在中国大陆的读书界,包括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师生,在不久之前,有不少人对林语堂的了解还定格在30年代作为论语派的“幽默大师”身上,而对1936年出国以后,饮誉世界文坛的林语堂,知之甚少。其实,林语堂享年81岁,离开大陆的40余年,出版译著三、四十部,小说、传记、散文、论著、译文等,包罗甚广。绝大多数作品,通常有七、八种版本。其中,《生活的艺术》最为畅销,出版以来,美国已再版40次以上,被译成10多种文字,畅销于欧美10多个国家,成为中产阶级的枕边书,历经四、五十年而不衰。随着改革开放,“隔绝”现象逐步消除,林语堂的研究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林语堂从1918年发表处女作《汉字索引制说明》(《新青年》4卷2期),同年又发表了《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致钱玄同)》(《新青年》4卷4期),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林语堂近60年的文学生涯,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语丝》时期,主要是1923年到30年代,发表论著70余篇(部);二、《论语》时期,从1932年《论语》创刊前后到1936年出国前后,发表论著200篇(部);三、侨居海外时期,从1936年侨居美国到1966年定居台湾,出版论著近30部;四、晚年写作时期,从1966年到1976年逝世。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要想回避林语堂这个名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复杂情况,林语堂研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从现有的林语堂研究资料来看,研究与其创作不同步,也不相称。我们将林语堂研究分为三个时期,即:1949年前为形成时期;1949年到1979年为萧条时期;1979年以后为发展并将正形成高潮时期。第三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资料发掘为主,第二阶段资料发掘与理论研究并重。 一、1949年以前,为林语堂研究的形成时期(或称为“前期”) 这一时期,最先批评和研究林语堂的是鲁迅;林语堂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胡风的《林语堂论——对于他底发展的一个眺望》(《文学》1935年第4卷第1号)和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