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游记是充满独创个性的审美观照 在牯岭散步,瞧见的游人真多,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大家外出旅游,浏览名山大川,大概有多种多样的目的。有的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有的想开阔自己的眼界,增添自己的见识,有的更想陶冶自己的情操,以便更好开拓今后的事业。无论怎么说,这总是一项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几乎所有的旅游者,面对着日月星辰和风雪雨雾的变幻,山水景色和宏伟建筑的美景,都不能不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它神奇的魅力。而在其中心灵更为细腻和聪颖的人们,更具有艺术气质的人们,尤其会受到它浓郁的熏陶和强烈的影响,于是就激动地拿起笔来,写出了不少美妙的游记。譬如说有一篇描绘庐山胜景的游记,对于没有机会游历庐山的人来说,也很想读一读,以便完成幻想中的云游,而对于游过庐山的人来说,自然更想找来披阅,以便跟自己的感受比较一番,究竟有什么异同?其中有哪些感受是自己所没有的,而自己又有哪些独到的感受超过了它?经过这样细致和深入的思考之后,肯定会有许多人领悟到了游记的真谛,兴致勃勃地参加到这个写作的队伍中去。阅读和写作确乎是一种相互反馈与促进的文化活动,从而保证了游记创作的繁荣。而随着旅游者的愈来愈多,游记广受欢迎的前景也就未可限量了。 然而也有人很贬抑游记的写作,他们认为电视屏幕上多姿多采的风景片,以及日趋完美的摄影技艺,已经可以替代用文字来描绘自然风光这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其实却是极大的误解,不懂得写作游记比起摄影和电视来,带上了更为强烈和深刻的个性。游记绝对不应该是浮光掠影的记录,而是记下自己眼中和心中最突出的印象,是一种充满独创个性的审美观照。 摄影和电视中的自然风光,固然也尽量在追求着独创的个性,不过它总是通过摄影机镜头这机械的手段来达到,个性不能不消融于共性中。而游记中的自然风光,是通过作家的眼睛看到的,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的千差万别,因此当他们去运用迥然不同的文字呈现自然风景时,就必然会大量地融合着自己的主观精神色采。通过不同的眼睛看到的风景已经大不相同,更不用说通过不同心灵的感受,那就更是千差万别了。何况撰写游记是整个心灵的活动,是主观心灵跟客观对象的冲撞和搏斗,适应和融合,是心灵的呼号和歌唱,而不是无动于衷的纪实。 二 对大自然奥秘的思索 种种的大自然风光,像日出和闪电,月光和星辰,大海和高山,小溪和幽谷,都分别给人一种壮美与柔美的感觉。还有像崇山峻岭、沙漠绝域和高空云雾,又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怎么去描摹和思索这样的奥秘呢?作家在从事游记写作时,当然需要具有地质学、气象学、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不过游记的任务却不在对这些科学知识进行通俗化的诠释,这样做就丧失了游记的本体。 游记对于大自然奥秘的思索,总是因为被它雄壮、优美抑或神秘莫测的形象所感染,或在惊心动魄中引吭高歌,或在悠然向往中浅斟低吟,这些情怀还郁结于心,甚或萦绕梦魂,从而触发出许多想象、感叹和哲理来,最容易想起的是自己与这些大自然景象的对照,看到大海和日出,一种追求浩翰与壮丽的心情就不能不油然而生。总之,面对着所有美好的风光,不能不思索自己生存的意义,渴望着也向美的境界迈进和升华。东山魁夷的散文集《探索日本的美》,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他有一篇很著名的《听泉》,在对一泓清泉的审视中,发誓要作一个诚实、谦虚、朴素和美好的人,正是一个极有力的例证。 当然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种内心的思索,而要扩大到去想象国家或人类的力量与命运。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和美丽,那么生存于它怀抱中的多少人们,不也应该超越庸俗和卑琐,让自己变得尽量的完美吗?这样才能够发挥出人类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游记的写作,确乎像谱写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足够有心于此道的人们从事一辈子的了。人类从远古走来,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艰辛和顽强地奋斗,经过多少千年才逐步实现以科学、民主和法制为标志的现代化社会,可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却又出现了沙漠化、水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严重的问题。从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这个视角来说,思考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也是个重大的问题。 大自然有着种种的变迁,真是沧海桑田,奇幻莫测,在这种浩渺的氛围中生存的人类,除开从跟它紧密相连的视角,像前面所说产生无穷的感叹之外,也一定会引起许多作者思索人类自己的历史轨迹。在大自然背景面前演出的一幕幕活剧,显示了人类的命运既充满曲折和坎坷,又闪耀着辉煌的光亮,有的令人悲怆,有的令人浩叹,有的又令人欣喜和欢呼,确实可以写出多少激情澎湃抑或是令人掩卷沉思的游记。 三 人和大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大自然的背景面前生存和成长,始终受惠于它,从道理上来讲应该向大自然作出反馈,努力把大自然装扮得更美丽,这美好的山河和美好的人无疑应该是游记写作中十分重要内容。游记确乎应该启示读者,更热爱自己生长于斯的大自然环境,跟它十分和谐与融洽地相处,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人类将会生活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这无疑是在愚蠢地毁灭自己。 以人作为本位来说,当然就会像荀子那样提出“制天命而用”的思想。中国古代的不少哲人还提出过“人定胜天”的口号,人征服和战胜自然,让整个自然环境充分地为人类所利用,以便大幅度地提高生活的质量,类似这样的想法应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因为古代人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还没有出现大工业生产的格局,无论是“制天命而用”也好,“人定胜天”也好,人类还没有能力大规模地破坏自然环境的面貌,因此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出现了不少优美动人的牧歌和田园诗,以及文采斐然的游记,直到今天还被我们津津有味地鉴赏着,这就多少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