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篇历史小说《文天祥》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湖南曾为此专门组织作品研讨会,认为是一部内容充实、主题鲜明、艺术上较为成熟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同时是一部讴歌民族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形象化教材。作者杨友今作为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十年磨一剑,为祖国文学事业默默奉献,实在可钦可敬。本刊特发表评论两篇,以期进一步引起读者的关注。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读完了《末朝顶梁柱——文天祥》这部小说。在目前纯文学倍受冲击,高雅严正的创作题材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文化背景下,杨友今先生积10年艰苦努力之功,辛勤耕耘,孜孜不倦,爬梳卷帙浩繁的史料,从中精选丰厚深刻的创作题材;艰苦跋涉,行程数万里,实地考察文天祥生前生活和战斗过的许多地方,捕捉历史的审美信息,三易其稿,提练加工成这部长达46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为我国精神文化宝库添加了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文选德同志一直关心该书的写作,并在百忙中抽空写序,表现出对文艺事业的关怀,对基层文艺工作者的热情支持。湖南文艺出版社鼎力支持其顺利出版,实在是一件嘉惠士林,泽被后世的大好事。 13世纪中叶,是一个严酷而伟大的时代。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血雨腥风,壮烈激昂的抗元斗争,造就了一代爱国英雄文天祥。700多年来,他那气贯长虹的浩然正气和正义之举,一直激励人们奋发进取。《文天祥》作为我国第一部集中描写文天祥生平业绩的长篇小说,是作家辛苦不同寻常、呕心沥血精雕细刻出来的“工夫型”力作,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化教材,其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小说以其丰富翔实的历史事实为基本素材,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恰当处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关系;巧妙构设情节,匠心独运地塑造了成功的艺术形象;将文天祥充满坎坷与艰辛的人生遭际、赤胆忠心报国为民的豪迈情怀与丰功伟业、英勇悲壮至死不屈的人生操守,同宋末元初风雨如晦、复杂多变、矛盾多端的历史发展紧相结合,谱写了一曲高昂激荡、美丽动人的爱国主义壮歌,达到了“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的艺术高度,具有强烈的美学力量。而这,正是时代的最强音,也是作品最为突出鲜明的主题和不可磨灭的审美价值。从中,正表现出作家庄严的使命感和神圣的社会责任意识。 依我看来,创作一部成功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历史小说,并非一件易事。较之于一般的创作活动而言,作家的责任更重,难度更大,所费心机更多。因为作家必须把握历史小说创作的内在的特殊规律,在人物形象、艺术语言、情节结构等各方面,体现出历史小说的特殊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创作背后隐匿着比生活真实更为严肃庄重的历史线索问题,给创作带来了特殊的规定性。这种制约是作家必须遵守又不得不加以突破和超越的。因而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打上一种尊重历史的印痕,稍不留神,便会形象无力、苍白泛味,主题枯燥、人物说教,以至于近乎历史事件的翻版、再现。而综观长篇历史小说《文天祥》,其成功之处是很多的,特别是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及两者如何结合的问题上,在作家创作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而又不违历史规律的问题上,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 一、深沉厚重的历史感。 历史材料的积贮,是作家创作历史小说的第一源泉,而艺术技巧的运用,创作手段的选择等,是完成创作的途径。最终呢,在于表现一种历史意识,以此揭示作品从丰厚繁多的史料中所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也许,这正是历史小说的一个特点。长篇小说《文天祥》在这方面是很杰出的。作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历史感是深沉的、厚重的。作家花数载功夫,探究史料,实地考察,占有,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熟悉了解了与主要人物相关的历史,具有史家的胆识和眼力,为写出成功的作品打下了基础;同时,作家有自己的历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筛选素材,使所描绘的生活具有时代感、真实感,从中能使读者得到正确的历史知识。从小说可以看出,杨友今先生对文天祥的诗文、哲学观、人生观、政治道德观等,均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研究,因而在很多地方能够将文天祥本来较为复杂的思想意识融汇到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中,使文天祥这个人物血肉丰满地站在读者面前。确实,从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材料中取出题材,提炼主题,写出主要的事件、人物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并刻意描摹其得以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历史真实的还原,历史感、真实感成了历史小说的基础,既能反映出历史的本质,表现一种历史精神,又能吸引人、打动人、陶冶人、提高人;尊重历史,又有别于历史传记,能在兴感怡悦的基础上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天祥》所写的基本事件与史书大体吻合,既写出了文天祥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其读书、为官、抗元等主要活动,交友、爱情等日常生活,再现了南宋朝廷的腐败堕落,对太皇太后、理宗、贾似道等人物作了描写,又写出了元人的兴起与力图统一中国的雄心,包括忽必烈、白颜、麦术丁、素娜等人物的主要活动。在“狼烟滚滚”节中,便大致介绍了忽必烈及其祖父身世,是一部长轴的历史画卷。而尤为可贵的是,作家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达到了理性的高度,追求文史哲融于一炉的审美价值,这是历史小说的最高境界。某一时期历史的发展结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身便源远流长地构成一种文化形态,文天祥的一生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线索,也莫不如此。文天祥作为宋末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思想深处,积聚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他至死不信佛、道教,信守自己法天不息的人生哲学,认为“人生”要在“不息”二字上孜孜不倦以求之,从不息中求进取,求改革,追求自我完善和国富民强。应该说,文天祥又是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他为国救难,为民除苦,自强不息的思想和意志,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因此,要成功地写出文天祥这个人物,本身便是在勾勒描摹一种文化传统及其流变。小说正是引人入胜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文化秘码。作家在运用形象思维时,渗和着抽象的逻辑思维、哲学思维,有生动的感性认识和创造灵感的浸润,也有理性化哲理化的蕴涵。这在介绍文天祥的诗文著作,写文天祥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时,有时虽不免存在一些略显多余的语句,但更多是通过人物本身来说话的。读完这部小说,不仅深深为文天祥这个人物形象所打动,同时也会深感周身浸泡在一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文化精神之中,有文学的睿智、史学的熏染和哲学的启迪。在唐浩明先生的笔下,曾国藩的形象栩栩如生,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写出了曾国藩作为理学名卧心灵世界的变化。而相比之下,唐先生的创作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曾国藩本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其二重性格特征非常明显,且骨子里深深浸润着性格的矛盾和心灵的冲突、情感的两极,同时,曾国藩所面临的文化氛围更有特色。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与文化背景下,运笔相对更为自由。而在杨先生的笔下,文天祥刚正不阿的性格一方面具有可歌可泣的一面,但又显得单一和纯净,要从历史真实中透出人物的美学价值,写出艺术魅力,在追求文史哲、真善美统一的前提下,将人物写出深度,有可读性,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作家作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探索我认为也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