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研究 (一) 街头诗古已有之,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但街头诗的真正崛起,并且形成群众性诗歌运动,则是在抗战时期的延安。1938年8月7日,是延安街头诗运动日,从此街头诗便成了抗战诗歌中的新样式、新事物。这场运动是由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的战地社民陕甘宁边区文协的战歌社组织发动的。他们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中写道:“在今天,因为抗战的需要,同时因为大城市已失去好几个,印刷、纸张更困难了,我们展开这一大众街头诗歌(包括墙头诗)的运动,不用说,目的不但在利用诗歌做战斗的武器,同时也就是要使诗歌走到真正的大众化的道路上去,不但有知识的人参加抗战的大众诗歌运动,更要引起大众中的‘无名氏’也多多起来参加这运动。”最初参加的青年诗人有三十多,后来几乎所有在延安的文学青年都参加进来,写街头诗,出壁报诗,轰轰烈烈,蔚然成风。其中由动议到发起,主要是当时比较著名的两位诗人——田间和柯仲平。田间后来回顾道:“一天,我和柯老(柯仲平)相遇,谈起西战团在前方搞的戏剧改革,也谈起苏联马雅可夫斯基搞的‘罗斯塔之窗’,还谈到中国过去民间的墙头诗。于是我们一致问道:目前,中国的新诗往何处去?怎样走出书斋,才能到广大群众中去,走出小天地,奔向大天地?我们又一致回答,必须大众化,要做一个大众的歌手。”“好吧,我们也来一个街头诗运动。”① 这里既交待了街头诗运动产生的起因,也道出了这场运动本身所受到的横向影响及纵向继承。全民抗战的大时代,要求诗人必须采用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或者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应急措施,尽快让诗歌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抗战,鼓动抗战,充当民族革命战争的有力武器。所谓“戏剧改革”,是指1938年春西战团在西安排演的三幕京剧《白云黑水》,裴东篱编剧,陈凝秋(塞克)导演,夏华主演。此剧取材于东北人民抗日斗争,采用京剧形式来表演,可能是京剧现代戏的最早尝试。这给田间很大启发,认定“旧瓶装新酒”是文艺实现大众化,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重要途径,也是“新的歌颂形式底发明,底建立”的“另一种”出路。② 所谓“罗斯塔之窗”,是指苏联内战时期,马雅可夫斯基等革命诗人,把他们短小精悍的诗作展示在街头的橱窗里,以便更迅速更直接地与群众见面,起到宣传教化作用。田间虽然没有亲历其境,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也读得甚少,但他们的主张和做法却在田间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他说:“1934年左右,我在上海参加革命工作和初学写诗时……当时看过马雅可夫斯基的论文,对诗如何到广场去,诗如何在‘罗斯塔之窗’等等,其革命精神,吸引了我。我们后来(1938年8月)在延安发动街头诗运动,和这有一些关系。”③ 至于“民间的墙头诗”,既有横向影响,又属于纵向继承。田间一开始学写诗就有“向民歌学习的愿望”,前前后后收集了大量民歌民谣民谚俗语等,内中自然也包括各种墙头诗。同时民间的墙头诗早已影响到革命文学的发展,例如“左联”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和瞿秋白提出的开展“俗话文学运动”、“街头文学运动”等主张,中国诗歌会关于“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的倡议及其主将蒲风试写的方言诗、明信片诗等,丁玲在1931年主编《北斗》杂志时提倡过“墙头小说”,红色革命根据地一度兴起的山歌热潮,抗战初期掀起的街头剧运动和朗诵诗运动……所有这一切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启发田间、柯仲平等诗人们,促使他们进一步去考虑如何解放诗歌,把诗歌“交还给劳动者,使它永远为劳动者所有”(艾青语),进而成为大时代的战斗号角和鼓点。 (二) 街头诗运动因时而起,很快汇成波澜壮阔的洪流,流遍延安的大街小巷,流向陕甘宁边区的各个角落,继而流进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流进大后方。这当中,田间犹如一粒火种,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街头诗,就会逐渐形成街头诗运动。 1938年秋,西战团告别延安,再次上前方,“向敌后,和敌后之敌后进发了”。田间仍作为战地记者,随团行进。西战团老团员曼晴同志回忆道:“我们从延安出发,在赴晋察冀边区的路上,与搞艺术的同志合作,沿途在村头、路旁岩石上,书写一些街头诗、岩头诗。当时最积极的是田间同志,常见他提着粉桶,拿着毛刷,书写他的短诗。”④当年冬,西战团到达晋察冀边区的临时中心——蛟潭庄。不久,西战团的战地社与驻在附近的另一个诗歌团体铁流社取得联系,商定共同组织一次街头诗运动日。“由战地社田间、邵子南、史轮、曼晴等同志和铁流社丹辉、郑红羽,还有邓康、徐灵等同志,写了一批街头诗,用红绿纸书写,张贴在当时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蛟潭庄。”⑤从此,晋察冀边区的街头诗运动便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仅隔大半年时间,“随便走到一个极偏僻的乡村,都可以看到墙壁上贴满了街头诗,在每一个盛大的集会中都飘荡着‘诗传单’,在报纸杂志上,街头诗也占了很大篇幅。许多小学生、勤务员与乡下农民等,也都练习写作,自然这是因为街头诗是一种被解放了的诗的形式,接近大众的缘故。”⑥1941年8月7日,冀中区文建会以及边区各艺术团体,举行纪念会、座谈会,纪念“八七”街头诗运动三周年,一次就收集街头诗一千多首,田间指导下的西战团少年艺术队成了这次创作活动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