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文学得到长足发展,其发展的内部动因在于通俗文学所拥有的特定的美学特征,即通俗性、传奇性和娱乐性。通俗性美学特征首先表现为作品内容是通俗的,老少咸宜、喜闻乐见,寄托着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其次表现为作品呈现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清楚明白。通俗性并不排斥文学性,二者是统一的。传奇性美学特征,主要指故书情节的传奇性。“传奇”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概念,不能只看作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概括着有关叙事文学性质的一种美学属性。传奇性以真实性为基础,即要做到既奇又真,既真又奇。娱乐性美学特征,来源于人们对审美娱乐性的需要,满足娱乐需要是通俗文学担负的一个使命,但娱乐性并不忽视教育性,而是寓教于乐,娱心劝善。在提供审美娱乐的过程中,通俗文学得到发展。三个特征相辅相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妥的。 关键词 通俗文学;美学特征;通俗性;传奇性;娱乐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由衷喜爱,以致使得通俗文学能和高雅文学、探索文学三足鼎立,平分文学天下。这之中的原因除了时代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的审美需要等多种原因刺激通俗文学的发展之外,从通俗文学来讲,则在于它自身所拥具的美学特征。 同高雅文学、探索文学一样,通俗文学也是文学的一个种类,也具有文学的美学特征。文学的美学特征之美,其存在是具体可感的,也就是说,这种美既具有形象上的具体可感性,又具有观赏上的感染性,同时还有着标准上的客观规定性。但是各种不同种类、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其美学特征的构成要素除了相同的一面,还有各不相同的一面。通俗文学毕竟是不同于高雅文学、探索文学的一种文学,所以它的美学特征又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不仅使它和高雅文学、探索文学区分了开来,而且使它获得了其他文学难以获得的众多的读者。 通俗文学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美学特征是它的通俗性。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将美分为平易的美与艰难的美。通俗应属于平易的美。何谓“通俗”?茅盾解释说:“‘通俗’云者,应当是形式则‘妇孺能解’,内容则为大众的情绪与思想”①。可见,通俗性包容了通俗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通俗文学既以“通俗”冠首,通俗对它来说就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种关乎其能否存身立命的美学特征。时下把通俗音乐又称作流行音乐,同通俗音乐一样,广为流行、广为传播,正是将通俗文学纳入文学社会学中检视、纳入文学消费中进行检视得到社会和文学消费者认可的一个明显的外在显示。通俗文学是属于大众的,它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具备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从受众来说,固然同受众本身的文化、职业、需求、业余时间的亏盈多寡等有关,但与通俗文学本身也极有关系。通俗文学就其内涵来讲,体现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妇孺皆懂的东西,是一种“下里巴人,和者盖众”的东西,一种为普通百姓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东西。郑振铎认为通俗文学的“第一个特质是大众的。她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她是民众所嗜好,所喜悦的;她是投合了最大多数的民众之口味的。故亦称为平民文学。其内容,不歌颂皇室,不抒写文人学士们的谈穷诉苦的心绪,不讲论国制朝章,她所讲的是民间的英雄,是民间少男少女的恋情,是民众所喜听的故事,是民间的大多数人的心情所寄托的。”②可以说,文学从它形成的时候起就同通俗性结了缘。最初的文学是没有什么高雅与通俗之分的,文人创作的文学出现之后才逐渐形成为有所谓高雅文学,相应的也就有所谓通俗文学。应该说,文学在其始都是通俗的,以小说的形成为例。鲁迅在论及小说的起源时说:“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至于小说,我认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③鲁迅的这段论述有几点值得注意:1.小说产生于劳动中的休息时,时间并不是充裕的,条件并不是很好的;2.小说的产生是为了劳动的人们的消遣闲暇,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3.小说的最初的形式是口头的、集体的、故事的。这些决定了小说一开始就是通俗的、易懂的、便于流传的。直接源于讲故事的小说一开始就具有通俗性。其原因在今天看来是再简单明了不过的。不通俗就创作不出来,不通俗就不能为人所听懂,不通俗就不便于流传。《三国演义》以前有关三国的故事,《水浒传》以前有关梁山好汉的故事,如果不具有通俗性,它们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们加工、创作,并经久不衰地流传,直至被罗贯中、施耐庵进一步加工、创作而成为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通俗文学作品吗? 通俗文学的通俗性首先表现为它的内容是通俗的。这一点在上面引录的郑振铎论述俗文学的特质中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以宋元话本小说来说,当时的现实生活变成民间的新闻传说,然后成为话本小说内容的基本来源,因此,爱情、公案两类作品为最多,也最有成就。婚姻恋爱的题材,特别是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题材是宋元话本小说的主要内容。那些作品或描写被奴役的下层市民为爱情而斗争的历程,或表现爱情为封建社会所扼杀的悲剧,或叙述小夫人私下同人相爱慕的故事;公案类的作品也比较多,反映了宋元两代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无数人被剥削、被压迫、受欺凌、受冤屈的现实,有的作品直接表达人民群众对贪酷的封建官僚的不满。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中指出:宋元话本“本质上是当时的人民大众的文学。它们歌颂或肯定了反抗封建制度、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市井细民’,使‘小人物’第一次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同时,又无情地揭露和谴责了官僚、地主、富商的反动丑恶行为,爱憎相当分明。”④从宋元话本的内容以及胡士莹对于这些内容所具有的意义的揭示中不难看出,通俗文学在内容上是通俗的,是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是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是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愿望所寄托的。 通俗文学在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上也是具有通俗性的。茅盾在论及这一点时是这样说的: 大众所能懂的形式,我以为是包含下列的原则的: (一)从头到底说下去,故事的转弯抹角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二)抓住一个主人翁,使故事以主人翁为中心顺序发展下去。 (三)多对话,多动作;故事的发展在对话中叙出,人物的性格,则用叙述的说明。⑤ 茅盾在评论谷斯范的《新水浒》第一部《太湖游击队》时指出该部长篇通俗文学作品“在通俗化这点上,作者是做到了。用语、句法、结构,都是中国式的,没有欧化的气味。”⑥通俗文学,特别是作为通俗文学的章回小说是由话本小说发展而来的,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是很明显的。这从某些章回小说中的“话说”、“看官”等字样中可以看出来。同时,这些字眼以及“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放下……不表,单说……”等,正是适应通俗文学的通俗性而被保留下来的。这些表现形式是通俗文学作品的叙述者从幕后站到幕前提请读者的注意的,或是由此一件事转到彼一件事,或是由这一个场合换到另一个场合,或是由前一个时间过渡到了后一个时间,所有这些转换变化都需要作者特别地加以提醒,这正是通俗文学通俗性的需要,也适合听众或读者的欣赏水平。通俗文学的语言是在群众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来的,保留了群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通俗文学作品大量采用概括力极强的俗语和比喻,生活气息相当浓郁。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通俗文学对于某些人物和有关场面、景物的描写还大加辅饰和渲染,如当代通俗文学作品《金狻猊传奇》第一次写书中的主人公之一的大胡子宋卫琦是用这样的语言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