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学系指半个世纪前活跃于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文学。对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5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当怎么论定它的历史地位,使之回到应该回到的位置上去,应当说也是一个有裨于现今社会发展与文学事业进步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以为应把握住三个不可或缺的文学空间所构成的交汇点。透过这个交汇点,作历史的纵向考察,看它与中国传统文学和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承上”关系;透过这一交汇点,作另一历史纵向考察,看它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启下”关系;透过这一交汇点,放眼世界,作横向考察,看它与其时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共时性关系。通过这么一种全景式与立体化的考察,由此所得的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的认识,应当较为科学一些,应当具有较深沉一些的历史感与较强一些的当代性。 一 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崭新阶段。但是,它与五四文学、左翼文学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就其文学基本意识而言,它既有中国现代文学一以贯之的文学基本意识的延续性,而又有其文学基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意识,我以为可作如是观:启蒙,救亡,与时代和民众结合。这一文学基本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只有强弱与表现形态的不同,而无有无之别。 五四文学的这一基本意识,表现为民主与科学。在当时,“民主”被界定为“人权”,被界定为“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科学”主要指科学精神,与封建迷信相对立。先驱者们,不惜“断头流血”张扬这一文学基本意识。浸润着这一文学基本意识的文学主张、批评理论与文学作品,确实起到了唤醒民众,挣脱封建枷锁而作真人的反封建的巨大作用。从陈独秀、周作人到文研会,从鲁迅到郑伯奇、闻一多乃至李金发,或传达了觉醒者与反叛者的呐喊,或抒写了觉醒后不知去向的人们的彷徨,或强或弱或直接或间接地密切了文学与时代与民众的关系,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一个主要传统即现实主义与功利性的结合。 左翼文学的这一文学基本意识,表现为社会主义思想即阶级解放意识。文学与时代与民众结合,在这里,往往直接化为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这自然取决于当时中国革命对文学的要求以及文学的回应与自觉追随。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倡导到“左联”理论纲领及多次决议,从茅盾、丁玲到叶紫、洪深,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赞颂觉醒了的工农大众。这较之于五四文学的基本意识,应该说是一种超越、一种突破,乃至刷新。 抗战文学的这一基本意识,主要表现为民族解放意识。民族解放意识成为抗战文学的思想特质、价值取向原则与审美意识的灵魂。这自然取决于民族解放战争这一社会生活基本内容以及文学向这一生活内容的大倾斜。民族解放意识成为一切不愿作亡国奴的中国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支撑点。抗战文学的文学观念与思维方式不能不与当时政治观念与思维方式取得认同。文学家们把自己的民族解放意识浸润于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第二自然”中,决定着抗战文学创作的主题意蕴。抗战文学创作,就其主流而言,或抒写高昂如长江大河的民族解放热情,或抒写英雄壮举,或批判揭露剥蚀民族解放力量的阴暗面与社会弊端,或反思历史发掘传统、埋葬糟粕,其主题与品位之中,都只有民族解放意识的亢奋与沉思之分、高下之别,而无有无之异。也因此,抗战文学作品才能引起普遍的乃至轰动性的时效应,获得广泛的共鸣。同时,民族解放意识也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历史大潮与文学大潮的核心与基调。正如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战场一样,中国抗战文学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有力一翼。具有民族解放意识的抗战文学,契合着中国抗日战争社会生活与世界历史潮流,凸现出中国抗战文学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所具有的共时性特征,符合着中国抗战文学的实际即“一”与“多”,民族解放旗帜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这一切,就形成了抗战文学一些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抗战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的心理机制而言,民族解放意识构成了他们的主导心理机制。他们同处一种生存环境与心态环境即烧焦的土地、血染的山河、悲苦的呻吟、反抗的怒火,逃亡又逃亡,流浪又流浪;他们共有一种身份即逃亡者、流浪者、战士。这种处境与身份给他们心理与精神上的震动及撞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何别的历史阶段里的文学家们所不曾有过的。因此,他们具有的民族解放意识,不仅极其强烈与厚实,而且就个人而言超越了自我,就阶级而言超越了阶级,就民族而言超越了民族乃至种族而与全世界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相通。这就决定了抗战文学民族解放意识的开放性特征。 第二,从抗战文学创作客体即作品的主题意蕴而言,民族解放意识构成了基本主题意蕴。作家们超越自我、阶级、民族乃至种族的心理能量与艺术激情,自然会煽起一种特殊的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决定着创作题材与主题选择的价值取向。这样的主题意蕴,融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民族解放与人类解放、反侵略战争与反专制独裁于一体,使之具有特殊历史时期“现代意识”的鲜明色彩。这就大大强化与深化了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宏观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