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此刻,作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项目的中国抗日战争文学,必然要被人们重新关注、检阅、审视。中国文艺界已用独特的文字的方式,来贡献自身对这一本世纪最惨烈的战争的纪念花环。 从重庆出版社卷轶浩繁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中,中国文学正列队走过历史的观礼台,让我们一睹中国反法西斯文学的壮阔、气节和风格。然而—— 中国抗战文学是否已“汗牛充栋” 《人民日报》1995年5月30日上载有评论家黄国柱所写《浩劫与辉煌——二战及中国抗日战争文学概评》一文,其中讲:毫无疑问,关于二战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早已‘汗牛充栋’”。 果真如此吗? 最近,中国作协、中国文联同十个部委文联、文协联合推荐《抗战文学名作百篇》,其中长篇小说有如下七部: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欧阳山《高干大》、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老舍《四世同堂》、巴金《抗战三部曲:火、炎、灾》、肖军《八月的乡村》、张恨水《大江东去》。百篇名作的其余部分皆是中、短篇小说及诗歌。 七部长篇中,《高干大》反映的是土改,未正面表现抗日主题。《四世同堂》及《火、炎、灾》反映大后方生活,算是映射抗战的曲笔吧。张恨水《大江东去》,名气远不如他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响亮,一般文学史提及作者时根本忽略不计。《八月的乡村》发生的年月尚在七·七事变前,权且属于大范畴的抗战文学吧。这些作品能称得上对抗战的全景、直面的表现吗? 在七部作品中,有两部是反映我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即两个英雄传,当之无愧称得上刀光剑影的抗日文学。这些引以为傲的抗战杰作,连同一些其它的未曾入选的《苦菜花》(不知何因,它不在百篇名作之列)、《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以及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等,的确组成了较为壮观的直面血与火的抗日战争文学系列,然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如果把这些作品放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大体系中,我们便会涌上一丝不满足。 翻开苏联文学,便会看到西蒙诺夫的被称为“大规模描写战争宏伟史诗”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冬天》,看到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战后出生的作家依然关注着二战,如杜达列夫的《列兵们》以新的视角反映卫国战争,这部戏剧我国曾上演过;更有鲍·瓦西里耶夫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而成为战争小说的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相比之下,我们的抗战小说却有很多丰茂的处女地未被开垦,当然,有人要指出中国抗战不像苏联那样全线对外。即使是我党所领导的抗日战争,表现在文学反映上也是不足的。 在上面列举的反映我党领导的抗战文学中,仍是一种局部战争的抒写,还缺乏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写出深度和广度来。 近年来中国抗战文学的误区 正像苏联文学曾涌现出恰科夫斯基《围困》、《胜利》、斯塔德纽克《战争》等那样的史诗性的全景式巨制一样,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编年体”的大块头作品。据《浩劫与辉煌》一文介绍,“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尔重八卷本《新战争与和平》、周而复六卷本的《长城万里图》和王火的《战争和人》三部曲系列长篇”。这是我们中国抗日战争文学应当引以为欣慰的。 但这些文学作品也有其局限。仅以《长城万里图》为例,它描写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但它的叙述形式是一种事件加对话的风格,更使之迹近于通俗的新闻小说,而对战场身临其境的惨烈的壮阔描写,还基本没有涉足。加上作者写作匆促的原因,文义重复、叙述语言条理不够清晰现象较为普遍,削弱了小说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仅具有一种认识和历史价值。 这说明,我们的作家还仅满足于站在历史的外面,记述那纷繁复杂的事件本身,还没有切入到战争的内核,去体验、复原发生过的壮怀激烈的一幕。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当代文学也曾努力着去深入历史深处,像苏联“战壕文学”那样,去描写亲历的感受,但这种作品,往往在抗战的大题目下兜了一圈,便把描写重点移向别处。这不能不说是令人感到遗憾的近年来抗战文学的“误区”。 比如《红高粱》,我们几乎以为就是抗日文学的新收获了,但实际上,抗战不过是小说的背景,它所要描写和关心的不是战争与人的关系,而是着墨于抗战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骚动、奔泄和倾轧。张艺谋改成电影后,很少人会觉得它描写抗日英雄,引起人们纷身不休的倒是高粱地里的偷情。张艺谋紧接着拍摄的《菊豆》系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原作品背景是在抗战中,而改成电影后,时间提前到二十年代,抗战的影子已销声匿迹。这个例子可以典型地说明,抗战不过是作者们编制故事情节和矛盾纠葛的一种天幕衬托而已。正确地描写战争,反映中国人在抗战中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生存的思考,不是这些作品的宗旨和追求。 在电影《黄土地》、《一个和八个》中我们同样可以印证出对于抗日战争的回避性和偏向性描写。《一个和八个》主要描写在日本鬼子随时出现、险象环生的境况下,几个中国人之间的猜疑和矛盾。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影片同样描写了外敌压境的险恶环境,但这却促成了几个苏联士兵的团结和理解,并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一个和八个》描写出中国人呆板的面容、猥琐的行为和懒散的情绪,这与后者苏联女兵的活泼、美好和纯洁相比,显示出我们对那个基本同期发生的战争的意趣不同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