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两个一致”是巴金的真实观的总纳,以“比较象活人”为尺度的性格真实是真实观的核心;巴金的功利观由崇高功利和现实功利两部分组成,把人变得更好是他的功利观的核心;巴金审美观的基本特色是悲剧美,悲剧美是他的忧郁性情感的对象化。 [关键词] 艺术观 真实观 功利观 审美观 巴金的艺术观,是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土壤中的真善美合一的艺术观。它是以中国文化特别是以“五·四”新文化为根基和种子,以西方文化特别是法国文化为营养和催化剂,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巴金强调艺术的真,更追求艺术的善,悲剧美是其艺术的基本特色。现由考察巴金的全部作品和言论出发,从真、善、美三个层面对他的艺术观作些探索。以就教于方家。 艺术的真实观 巴金的艺术真实观由对艺术真实性的总体见解、对性格真实性的见解和对悲剧真实性的见解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两个一致”是艺术真实观的总纲 巴金的艺术观是以“真”为基石的。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巴金的全部人生历程和创作活动中。到了晚年,巴金在《我和文学》等总结他毕生创作经验的文章中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两个一致”是巴金真实观的总纲,捉住了这个纲,就等于把握了巴金艺术观的灵魂。所谓“写作同生活一致”,结合巴金的创作和言论来考察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生活是艺术的本源,是艺术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二是说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巴金反复强调,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老师,他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他是从探索人生走上创作道路的,他理解什么便如实地写出什么,从不说谎。他的那些不朽之作《家》、《寒夜》、《随想录》等就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之结晶。所谓“作家同人的一致”,也有两层意思:一是作品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二是作家的真情实感必须与创造着的“人物”相互交流并融为一体。巴金不止一次指出,他写小说就是为了倾吐自己的情感,打开自己“心灵的一隅”给人看。他说他的作品中混和了自己的血和泪、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生活,他哭我也哭,他笑我也笑。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作家同人的一致”的美学原则。总之,巴金关于“两个一致”的美学内涵非常丰富,窃以为他在“两个一致”中所阐述的是,从生活真实的大背景上去整体地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是以创造典型性格,发掘人物深层的心理奥秘为主的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方式。“两个一致”的提出法既突出了人(以人为中心),又把人放到他生活的环境中去,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去辩证地把握人的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趋势,,以揭示人的灵魂的全部丰富性和隐秘性,这就是说,它是在“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所提供的真实而典型的大背景上去塑造典型性格的问题,亦即“作家人(正在创造着的人物形象)在主客体信息双向交流与相互作用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审美创作的问题:一方面作家从生活出发整体地把握并调动起一切审美信息,从中捕捉到一个最初的未来艺术形象的基本内核,另一方面又对捕捉到的这一基本内核进行培育,在主客体审美信息的双向交流,感应中使其发育成为“比较象活人”(巴金说)的艺术典型。 二、“比较象活人”:性格真实的尺度 巴金关于人物性格真实的美学见解,是在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执着的探索社会人生和辛勤创作的耕耘中逐渐形成的。1980年巴金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指出:“我的人物大都是从熟人身上借来的,常常东拼西凑,生活里的东西多些,拼凑的痕迹就少些,人物也比较象活人①。”在这里巴金提出了一个美学尺度——“比较象活人”。“比较象活人”即真实。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比较象活人”的地步呢?结合巴金的创作和言论看,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与把握:(1)必须认真观察、探索人,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揭示人物心灵深层次的隐秘性和丰富性。巴金指出:“人是活的东西,他不断地生长,发展变化。要了解人,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描写人,更不是件容易的事②。”这就是说,了解人物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困难的。(2)描写人必须从生活出发,以原型为基础,巴金经常说:“我的小说里到处都找得到我的朋友亲戚,到处都有我自己,连《寒夜》里患肺结核死去的汪文宣身上也有我的东西③。”正如巴金所说的那样在他小说的许多人物身上都可以在他熟悉的人中找到原型。高觉新以他的“大哥”为原型,高淑英以他在船上遇到的同乡女性为原型,冯文淑以他的夫人肖珊为原型等等。从原型出发对小说而言就是从生活出发。原型,这往往是对生活深入探索之结晶,原型是写活一个人的基础。与此相反,对生活不进行深入地探索与观察,只靠走马观花是写不活一个人物的,巴金在这方面是有过教训的。巴金在谈到《火》失败的原因时指出:“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考虑得不深,只看到生活的表面,而且写我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④。”(3)从观念出发是人物描写的大敌,巴金在谈到《激流三部曲》写作的教训时指出:“把克定丑化和简化也是《三部曲》的一个小毛病。丑化和简化不能写活一个人物⑤,”“人是十分复杂的,人是会变化的。没有生下来就是‘高大泉’(全)那样的好人,也没有生下来就是‘座山雕’那样的坏人⑥。”巴金在这里所批判的丑化、简化和“高大全”等人物描写方面的弊端,是把人所有的缺点错误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的丑化,与把人所有的好处和优点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是脱离社会生活的两个极端:前者把人降为鬼,后者把人升为神。同样道理,把人物简化和类型化也是违反生活逻辑的,这势必把人变成“影子”(巴金语)而失掉血肉和灵魂。总之,以上三个方面是实现巴金关于“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美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