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流行版式的批评 流行版式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它们与传统版式相比,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体现报纸版面的时代特色。但是,在前文所论述的“浓眉大眼”版式、“眉清目秀”版式、“杂志化”版式以及“太阳稿”版式4种流行版式中,也存在着内容与形式脱节,片面追求冲击力,设计理念唯美化,漠视新闻价值等突出问题。 一、内容与形式脱节 报纸版面融合了新闻学、哲学、美学、受众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同时还蕴含着“讲政治”的大局意识和舆论导向,因此,版面的设计、版式的形成,并不是随意为之的,而应该是报纸编辑方针的体现和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然而在流行版式中,过分注重包装形式,内容与形式脱节几乎成为一种通病。 在一些流行版式中,题文不统一以及过分的“大题小文”,成为报纸吸引读者的一种手段,然而却是一种看来有效,却十分有限的手段,因为题文不符是留不住读者的。 报纸的最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而一些流行版式的大标题、大图片的直接结果,就是挤掉了文字的版面容量,从而弱化了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如《北京青年报》2002年2月12日第5版《马年特刊·悟》,总计约有3/4的面积用来刊登一个马头的照片和“马”字的造型,文字只占约1/4版的面积。读者“读图”与“读文”比例的严重倾斜,即使像《中国摄影报》等图片类的报纸也难望其项背。 报纸版面能动地反映报纸内容,因此被认为是报纸发言的一种手段(郑兴东等著《报纸编辑学》191、19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好的版面应当对各类稿件的内容作出恰切的评价,然后赋予其恰切的形式。正如沈兴耕所说:“办好报纸,关键靠内容,靠好稿,其次才是形式,是版面。”而当前的一些流行版式,削足适履,“让内容适应形式,这是一种形而上学,会使报纸的质量下降”(引自沈兴耕著《报纸编辑学实务》第161-161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二、滥用视觉冲击力 在近20年的报纸版面变革发展史上,围绕强势增加视觉冲击力,始终是一个方向。“视觉冲击力”最先为报纸所强调,始自《北京青年报》,此后引起了众多都市报的刻意模仿,以致达到滥用的程度。 归纳流行版式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做法,不外以下几种: 1.大照片。英国美术史学家E·H·贡布里在其所著的《图象与眼睛》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的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图象的唤起能力又是优于语言”。这句话成为《北京青年报》利用大图片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根据。(郑兴东主编《新闻冲击波——北京青年报现象扫描》第23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其美编发誓要使《北京青年报》在离报摊10米外即能被读者首先看到。该报曾用整块版面刊登世界著名钢琴家“克莱德曼”大照片。 范长敏在新传播资讯网(2001年12月12日)发布的《“读图时代”与“泡沫图片”——浅析新闻图片运用中的不良现象》一文中,将滥用图片称之为“虚大、虚多、虚重、虚美”“四虚症”。作者认为,“泡沫版面”即“版面设计盲目追求感官刺激。”“泡沫版面”的特点是“版面元素的使用过度夸张,表现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的价值不相称,这些做法实际上造成了版面资源的浪费。” 2.大标题。一些流行版式几乎每期、每版都有通栏大标题。在一些主流报纸版面设计实践中,一般要求大标题、主标题不超过12个字。因为标题的加长,往往意味着强势的增加。对于那些不需要特别突出的报道,如果制作过长的标题,就会喧宾夺主;另外,太长的标题也会造成读者视觉疲劳。而在当前的流行版式中,长标题却成为时尚,许多本来应该属于多行题的,现在为了做成通栏的横题,也强行并为一行,从而使标题越来越长。这种趋向在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1世纪经济报道》表现得最为明显,几乎每版头条都是通栏的长横题。如2002年4月8日第23版的头条是19个字(20个字符)的通栏横题——《全球小家电之王领衔台湾3C暗战内地零售业》。本来,标题的前半部分是完全可以作为肩题,以小字号和区别于主题(后半部分)的字体制作的,现在并为一行,不仅令人感到冗长难耐,而且也对标题主要信息形成干扰。 总之,大标题尤其是通栏题,如泰山压顶,给人造成一种虚张声势之感。须知在中国新闻史上,只有在“文革”期间,报纸严重违背新闻规律时,超大标题的运用才出现过如此“盛况”。 3.将线条、字体、字号等版面元素(又称“编排手段”)运用到极致。例如1990年以后的《北京青年报》版面,用直黑分割线淘汰花边花线;许多标题采用特号、63磅、84磅甚至96磅的大字号,大量使用利用黑底(彩底)反白字,使整个版面的反差强烈、醒目夺人。如《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4日头版,3个导读皆用蓝色,3个新闻标题则都是反白或反蓝(蓝底白字),其中《霸道的证据》标题还是反白、蓝字勾边。这样,就使得强势叠加,凸显了该报浓墨重彩的特色,显示出比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4.是利用色彩、色块、反白等编排手段,如《北京晚报》2002年4月10日第一版,头版头条《本报亚洲论坛企业明星代表团组成》及下文《抢占新技术高科技》两稿,以淡绿色的底色衬托,使之强势增强。 为了增强视觉冲击力,不少报纸进行简单地模仿和攀比,以至出现这样的结果,“大标题,题大无度;黑体字,字黑无边;粗线条,线粗无比;大图片,图大无限。”(沈兴耕著《报纸编辑学实务》第159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这种盲目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倾向,不仅令人对此心生困惑,到底是“视觉冲击”还是“视觉轰炸”,究竟是“新闻纸”还是“图片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