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题 从德川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约起于1853年,止于1945年),为日本历史上的近代时期。 从五四文学革命至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约起于1917年,止于1949年),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代文学时期。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漫长过程中,主要是日本的列岛文化摄取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大陆文化的滋养(从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至政治官僚制度、宗教伦理观念),日本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也晚于中国。洋枪、洋炮、天主教、天文、地理、数学、航海等西洋文化,最初都是经过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由于“旧物很少,执着也就不深”(鲁迅《出了象牙之塔·后记》),所以明治维新之后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文明国家,以三十年的时间奇迹般地走完了欧洲百年的历程。自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中国流向日本变成日本向中国倒流。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与发展,也受到了包括日本近代文化在内的域外文化的有力影响。 根据比较文学的理论,“影响”既不同于单纯接受,也不止于机械模仿,而是一种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渗透,是一个启发、选择、消化、变形的复杂过程。中西文化越来越频繁的接触与越来越猛烈的撞击是接受“影响”的外因,社会变革与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是接受“影响”的内因。不细致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外来影响,就不可能正确总结中国新文学发展的经验教训,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新文学色彩纷呈的历史。 日本近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不容低估。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韧者陈独秀、李大钊、周氏兄弟,钱玄同等神州俊秀都曾负匋于东瀛,前、后期创造社成员更几乎是清一色的留日作家。无怪乎郭沫若指出:“中国的新文艺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礼的”,“中国文坛大半是由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桌子的跳舞》,《沫若文集》第10卷,333页)就连英美派作家的班头胡适也承认:“吾国晚近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其主动力,多出于东洋留学生,而西洋留学生寂然无闻焉”(《非留学篇》,《留美学生季报》1914年第3季)。 二、日本近代文化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渠道 1、直接渠道 a、中国近代留学运动 “明治维新”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日本近百年来成为了中国新思潮与新科技的主要输送站。如胡适所言:“向之遣子弟来学于吾国者,今亦为吾国学子问学论道之区”(《非留学篇》)。据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统计,1896年至辛亥革命前,留日清国学生达34327人,其中1905年至1907年每年七、八千人,1912年至1937年有61130人。累计约十万人,其中包括语丝社、创造社的不少著名作家。无怪乎有人说“中国军阀的四分之三,是日本出身,中国文学家的大部分,也在日本留学”。 b、短期寓居日本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风俗习惯颇多相似,相互往来均不需要护照,物价也较为接近。据1934年的汇兑率,70中国纸币可换100日币,因此,东洋的费用不仅低于西洋,而且有时跟在中国的消费相当。 茅盾1928年7月至1930年4月寓居日本,创作了长篇小说《虹》,七个短篇小说,及其他散文、速写、文艺论著。其中《速写一》记述日本浴室情况。散文《红叶》是为纪念与杨贤江夫妇共赏京都红叶。散文《樱花》描写岗山观花胜景。散文《邻一》和《邻二》记叙一个寂寞的日本家庭。《风化》和《自杀》都是看了日本报纸报道后写成,揭露了日本法律和宗法关系的弊病。 胡风寓居日本期间,曾参加东京“艺术学研究会”的活动,解决了纠缠他七、八年的社会观与艺术观的矛盾。 蒋光慈1929年夏天东渡日本养病,会晤了藏原惟人,藤枝丈夫,藤森成吉等进步作家,从藏原惟人处借了很多俄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 王任叔1929年赴日,自学日语,翻译俄日文学作品,研究社会科学和普罗文学。 白薇在日本无钱买书,但每月交三块钱给“回读屋”,三天即能阅读一本新书。 丰子恺1921年赴日,受竹久梦二影响,学习其综合东西洋画法的本领。特别喜爱夏目漱石。后来译成了夏目漱石的《旅宿》,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德富芦花的《不如归》,中野重治的《肺腑之言》,以及《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落洼物语》等三部日本著名的古典故事。 谢冰莹、卢隐、沈樱、梁宗岱、钟敬文、高长虹等也均短期赴日。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除周氏兄弟能运用日文写作之外,雷石榆、陶晶孙用日文创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雷石榆1935年4月出版了日文处女诗集《沙漠之歌》。陶晶孙的小说《木犀》、剧本《黑衣人》均用日文写成。 c、以日本为基地组建的中国现代文艺社团 夏社 以郭沫若为首的中国留日学生的爱国团体,1919年5月成立于福冈。在此期间,郭沫若“第一次看见中国的白话诗”,并开始了新诗创作。 新民会 1920年1月11日成立于东京,成员为台湾留日青年。同年7月创办《台湾青年》杂志(后改名《台湾》),并发行《台湾民报》增刊,吹响了台湾新文学运动的进军号。 创造社 前期为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团体,1921年6月8日成立于东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成仿吾、穆木天、郑伯奇等,1926年7月在日本成立了出版部分部。 太阳社东京支部 1929年8月下旬蒋光慈等成立,同年11月中旬终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