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本世纪前半叶至80年代之前的中国小说的发展脉络,现代主义始终未能形成强大的潮流。五四时期作为先驱者的现代文学之父鲁迅曾在其以现实主义启蒙文学精神为主导的小说中对现代主义有过开放性的借鉴和尝试。创造社艺术派的浪漫抒情小说包容着若干极不充分的现代主义成分依附于浪漫主义而存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新感觉——心理分析派(“新感觉”的概括不够完整准确,但为论述方便,下文仍沿用这一术语为简称)以第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姿态出现于上海。它的出现对主流文学与非主流文学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发展前景,甚至对80年代以来频仍出现的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和新潮的探索都有一番可资借鉴、比照和扬弃之意义。作为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份异质精神遗产也应予以充分的认识。 一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主要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启发诱导下产生和发展的。日本新感觉派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时间上略早于中国新感觉派。它是一个与德国表现主义、法国超现实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英美意识流文学有师承或影响关系的现代主义范畴的文学。这意味着中国新感觉派也有接受其它外来影响的可能,事实也是如此。“表现主义的认识论,达达主义的思想表现方法,就是新感觉派表现的理论依据”(川端康成语)。新感觉作家不愿单纯作外部现实的描摹,而是强调主观直觉和感受,力图将感觉印象投入或迭映到对象中去,以造成对事物新的感受方式和效果。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横利光一的《头与腹》、《上海》、《日轮》等都是这种流派的小说;此外,中河与一、片冈铁兵、池谷信三等人也是这一派代表性的小说家。 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是与中国新感觉派有最早关系的刊物,而这一派更早的渊源缘起还要上溯到刘呐鸥此前在日本对新感觉派的注意和他回国后与施蛰存、穆时英结成的“水沫社”所涉及的现代主义文学活动。《无轨列车》受到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和外国文学翻译家徐霞村等人的帮助和支持。作为流派酝酿,除了日本理论与作品的影响外,当时法国作家保尔·穆杭的来华也起了促进作用。《无轨列车》对他的生平和创作上印象主义、感觉主义的特征进行了专门介译。中国新感觉派由此胚胎成形,显出初步的“现代”倾向。此后施蛰存主编《新文艺》月刊,同仁纷纷加入,流派阵容形成。1932年《现代》杂志的创刊把这些作家再度集结在一起,此时他们已经写出一批数量和质量都颇为可观的作品,构成了一个有实力的流派集结。虽然《现代》杂志的创刊宣言称:“本志并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但实际上主编施蛰存对刘呐鸥、穆时英的作品都给以大力的推行和鼓吹,表现了无法抑制的亲近和偏爱之心。《现代》杂志是一个主要倾向于现代主义的文学刊物,因此也就成为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他们很多具有流派特点的作品,如穆时英的《公墓》、《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街景》、刘呐鸥的《赤道下》、施蛰存的《梅雨之乡》、《将军底头》等作品或评介都发表于《现代》。所以新感觉派又因《现代》杂志和它自身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被称为30年代的“现代派”。 30年代对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黑暗,战乱不已,潜伏着日益突出的民族危机。新感觉派在大上海都市一隅短暂而仓促地生存着。对于流派的生存来说1935前后出现了致命的危机,随着刘呐鸥的东去日本,穆时英出任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要职,施蛰存离开《现代》后向《小珍集》的写实倾向回归,再加上日益变动的时局,恶化的政治形势和文学生态的变异,新感觉派终于解体。 二 新感觉派是现代主义向中国文学渗透过程中出现的都市文学,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施蛰存语)。这群深受域外现代主义思潮及意识形态影响的中下层知识青年所感受的“现代生活”是本世纪30年代的一个特例,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出现的最豪华最发达最新潮时髦同时又是最畸形变态的大都市生活。所谓“现代情绪”是笼罩着浓重的迷惘,哀伤梦影般的浊世情感。小说视象所及是腐败和丑恶,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颓败之间的强反差失衡以及在这个夹缝中挣扎着被扭曲了人格的异化之人。一些作品由个人惆怅、民族郁结、对都市官方政治的绝望和自我的失落感交织成潜藏在小说感觉印象之中的小说意蕴,汇成一股极有批判或否定性认知意义的思想流向或情绪流向。 杜衡当时在评论中指出:此前“中国是有都市而没有描写都市的文学,或者描写了都市而没有采取了适合这种描写的手法。在这方面,刘呐鸥算是开了一个端……而继续努力的,这是时英。”①新感觉小说不同于以前鸳蝴派小说对都市的通俗写法,也不同于茅盾、楼适夷等革命现实主义的都市剖析。这从以下近于抽样分析式的评论中可以感受到:“呐鸥先生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着他的特殊的手腕,他把这飞机、电影、JAZZ、摩天楼、色情(狂)、长型汽车的高速度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显然地看出了这不健全的、糜烂的、罪恶的资产阶级生活的剪影和那即刻要抬起头来的新的力量的暗示。”②除了“新的力量的暗示”是评论者一厢情愿,不切实际的过分之言外,其余所说还是与实相符的。新感觉小说中的场景涉及现代都市生活的各个侧面,主题包蕴于资产者和浸润着都市文明的摩登男女以及市民的生存事象,多方面展示都市的堕落与文明的缺撼。在这方面,后起的穆时英比刘呐鸥又更胜一筹,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他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断面浓缩了大上海的都市生活景观。破产的资本家、失恋的大学生、失业的政府职员、失去青春的交际花、糊涂的学究,他们各怀自家苦恼聚于周末的夜总会。寻求刺激,迷乱颠狂,郁闷乃至自杀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图景和意义。《上海的狐步舞》写出了30年代上海生活的全部风貌,并且夹带着作者的一种疯狂没落的情绪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