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论述了丁玲所塑造的自辛亥革命前后至七十年代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女性形象特征,展示了二十世纪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轨迹。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曼贞 丽嘉 陆萍 杜晚香 妇女解放 史诗 在人类社会中,自从母权制被推翻,女性遭到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之后,全世界的女性们就在不断地作着斗争与反抗,以改变屈辱的或极不平等的地位和境遇。对中国妇女来说,20世纪是个极为关键和不平凡的时代,希望的曙光终于出现了,而且随着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是时代造成的机遇,又是经过先进妇女艰难奋斗的结果。作为时代变化的艺术反映者,丁玲塑造了中国20世纪各阶段的妇女领先者的系列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轨迹。丁玲的这类作品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史诗。 “要自己处理自己的生活”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已经沦落到了奴隶的位置。奴隶,本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社会里只保留它的遗物。但是不幸得很,从妇女的命运来说,只是从实际的稳定的奴隶地位,变换成罩着某种温纱的动态的奴隶角色而已。下层妇女,处于社会宝塔的最低处;就是上层妇女,也还是被其阶级、阶层的男人所管制与奴役。封建社会中的所谓“男女有别”,说穿了,也就是妇女被贬低、被奴役地位在观念上的反映。 《母亲》中的曼贞说:“我们就是规矩苦死人,越有钱的人家,做女人越苦。”这所说的“规矩”,就是封建礼教,它是由统治阶级的男人制定的,用以桎梏女人,来维持男人的封建统治秩序。“越有钱的人家,做女人越苦。”道出了生活的某一面的真实性。因为统治阶级首先要求上层妇女为全体主内的、属于男子附属品的“阴类”在遵守封建礼教方面作出表率和榜样;同时,上层妇女作为统治阶级的直接玩物,要使她们温顺和在各方面更合己意,当然对其要求就更加严厉,所谓“规矩”就更多。曼贞就很羡慕乡下女人脚大,“山上也去得,水里也去得,同男子差不多”。同是女子,供直接玩耍欣赏的,与以体力供奴役的,制服她们的“规矩”当然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越有钱的人家,做女人越苦。”这句话自然有其片面性。所以幺妈也反驳曼贞说:“穷的又有穷的苦啦!” 但是在《母亲》中,不是幺妈,而是曼贞逐渐成为“妇者,服也”传统观念的叛逆者。小说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促使曼贞觉醒的主客观条件。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渐解体,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传输日趋深入,与封建观念相抗衡的新的事物不断萌生。曼贞的亲戚中就有人到东洋去读书,连绘刻有女洋人的西洋座钟也进入到曼贞的家中。湖南省不仅有男学堂,而且要兴办两个女学堂,短发放脚、满口新名词新道理的新女性就出现在曼贞的眼前。由于封建经济的衰败,家族的统治也出现了薄弱地带。曼贞家是孤儿寡母,既然家族不能在经济上一切包办下来,那么在行动上也就无法全部直接干预,只能借助传统礼教、世俗观念进行思想钳制与束缚。这种统治虽然也还是严酷的,但相对而言,是要薄弱多了。这些都是时代赐予的机遇。 个人条件也非等闲。曼贞与幺妈毕竟不同。她识字,读过好几本从外国翻译来的小说,又有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兄弟,因此比较开放。而且,她死了丈夫、公婆、大伯子,二伯又出了家,没有最直接的统管人。虽然夫方江家是诗书做官人家,封建规矩很严,但只要曼贞在不背离“节妇牌坊匾额”方面走差一步,那么她就有比其他诗书做官人家的太太小姐相对多一些的自由,可以逐渐走上变新之路。 二十世纪初,时代的变化,使社会挑选处在旧的统治比较薄弱地带的,识字而又有机会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如曼贞这类的女性,首先踏上妇女的解放之路。幺妈这类农村妇女的觉醒,倒要靠曼贞她们以后的启发,时间上要滞后几十年。 曼贞“不愿再依照原来那种方式做人了,她实在想,而且要替自己开辟出一条路来,她要不管一切的讥笑和反对,她不愿再受人管辖,而要自己处理自己的生活了。” 曼贞所要争取的,是男人的某些权利,这首先是进新学堂的自由。因为这样才能提高觉悟,丰富精神生活,活得象个人样,而且能学到以后自己找出路、为社会做公众服务的知识和本领。同时,则要解放自己那双被封建礼教摧残的裹脚。这些在现在看来好似很平凡的举动,在当时确是一种壮举。看看小说中,连一向很敬佩、同情曼贞的幺妈都反对她进学堂,就可以知道当时社会舆论的顽固不化了。更何况,曼贞是有一双儿女的妈妈,其学习艰难的程度远非年轻的、无牵无挂的姑娘能比。然而她终于以一个有新思想、新知识,而且其脚“只象男人一样用一块四方的布包着”的新女性形象,在社会上站立起来了。 “我们总得找出一条路来” 曼贞是处在世纪之交的一类开始觉醒了的女性,《韦护》中的丽嘉则是承接新世纪曙光的又一类新的女性。丽嘉追求爱情真挚、大胆、热烈。这是辛亥革命前后的女子所望尘莫及的。在妇女解放程度上,婚姻与爱情是一杆重要的标尺。它能衡量出妇女在社会上和男人心目中的某种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社会处于何个发展阶段。 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现代的性爱,较单纯的性欲和古代的爱,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最后,对于性交关系的评价,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不仅要问: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而且要问: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在中国社会,现代性爱发生很晚,发展缓慢。直到五四以后,也仅仅在知识阶层的某一部分人群中,男女之间才有真正现代意义的性爱。丁玲的小说《韦护》中所描写的丽嘉与韦护的爱情生活,是具有充分典型意义的现代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