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从作者队伍的壮大、创作的繁盛和特点,以及值得注意的“现代主义”现象等方面,综述我国90年代的散文创作,指出:当今散文正以跨世纪姿态,重新整合自己的美学和“诗性”表现形式,走向其大有希望的未来。 一、韩小蕙的惊喜与散文作家群体 我以为,散文出现了走俏的势头,从70年代末期的复苏,走向80年代的振兴,进入90年代,可以说开始走向它的繁荣。 对当前散文走俏的现状,青年女散文家韩小蕙惊喜且欣慰地描述为“太阳对着散文微笑”。她说:“一颗被冷落在文学深宫里的明珠,如今被大众捧在蓝天白云之下,明丽的阳光照耀着,它熠熠闪着动人的光芒——这颗明珠就是散文。”① 韩小蕙惊喜地发现,“一部部散文集成为抢手书”:一部43万字的《当代散文精华》,印数一万余册,很快卖完了;一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八十年代散文精选》,第一版印刷上万册,几个月就售完,再印5000余册又很快告罄。《新时期散文选》、《中国当代百家散文》、《青年散文选》等等均成为“抢手书”。近几年来,事实就是如此,散文集和散文选本在书市上,不再被遗弃,不再被冷落,而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青睐。 正因为市场看好,为商品意识、经济效益所左右的出版界,大力和大量出版作家个人的散文集、各类散文选本、大观和“辞典”,俨然形成一股卷及出版界的“散文热”。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如既往地出版作家个人结集,前者逐年推出《九十年代散文选》、《中国现代散文精粹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包含“古代散文丛书”、“现代散文丛书”、“当代散文丛书”和“外国名家散文丛书”四大系列的“百花散文书系”,在出版数十种现代散文作家个人选集之后,近期又出版10种“当代散文丛书”,其中《杨朔选集》等在印了第一版后又在几个月内印刷了第二版。其他出版社也不甘落后。上海知识出版社正在出版“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张承志随笔》、《张抗抗随笔》等正在读者中间流传。四川成都出版社正在编辑出版“中国当代名家散文·随笔精品自选集”,名曰“听雨楼文丛”,仅王蒙的《我的喝酒》,第一版印数就达30000册。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南京出版社和山东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中国当代散文精华》、《当代艺术散文精选》、《百家散文名作欣赏》、《中国散文精品分类鉴赏辞典》和《中国当代抒情散文大观》。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出版了《现代散文选讲》、《中国当代散文精华》之后,又出版《抒情美文100篇》和即将出版《中国当代散文大系》。如此等等,读者与出版家共同创造了一个建国以来最为广泛的散文市场。 为散文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除读者与出版家广开一个市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散文还拥有一批致力于散文评论与研究的评论家和理论家。这支队伍算不上庞大,人数并不很多,但他们的存在及其工作,与散文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具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在散文被冷漠的时候,他们在更为冷漠和孤独的园地里执拗地劳作。新时期以来,他们或从宏观上对散文史进行研究,或从革新散文观念、构建新的散文美学进行思辨,或对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整体性的反思,或从文本上进行中西比较研究与艺术的传统论析,或对现代作家作品进行微观解读,或对当前活跃的中青年作家进行创作追踪研究……于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是福建师范大学俞元桂教授及其由姚春树、汪文顶、王耀辉等组成的散文研究班子,由他们撰写了《中国现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社)、《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专著,还编辑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林非在撰写《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一部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发行;在新时期文学观念裂变、嬗进、重整之时,他还撰写了《散文研究的特点》、《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等很多理论文章,结集为《散文论》、《散文新论》。此外,佘树森、吴欢章、张振金、范培松、傅德岷、曾绍义、汪文顶、陈剑晖、林道立、叶公觉、朱延庆、徐治平以及笔者等,撰写了散文理论、创作研究、文学史方面的多种学术著作,在不同程度上影响90年代散文的转型,为散文的创作实践在理论上予以启迪疏导。理论是灰色的,但一经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理论也可以成为常青之树。 散文会走向繁荣的一个根本的前提和保证,是现在建立了一支庞大而且稳定的散文作家队伍。十七年期间,散文曾出现1960年前后繁荣的局面,比起当年的散文作家群,今天要庞大得多、稳定得多。这支队伍的组成,其一是前一辈和老一辈的散文家,冰心、巴金、柯灵、孙犁、严文井、黄裳、荒煤、郭风、徐迟、何为、汪曾祺、碧野、黄秋耘、刘白羽、李若冰等,这些建国前的老师与十七年间的宿将,仍然笔耕不辍,笔锋不减当年。其二是十七年与新时期驰名文坛的一些诗人、小说家或其他文艺家旁栖或直接转向于散文,如王蒙、邵燕祥、丁耶、宗璞、茹志鹃、张洁、石英、张承志、陈村、张抗抗、贾平凹、周涛、舒婷、徐刚、高红十、冯骥才、忆明珠、黄永玉、黄宗英等,他们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成为读者熟知的散文家。其三是新时期和近几年崛起的一大批中青年散文家,他们中间有的是专家学者、大学教授,有的是报刊编辑、文艺干部,有的是普通的干部职员、平凡的劳动者。如林非、潘旭澜、余秋雨、丁宁、杨绛、周明、姜德明、吴泰昌、苏晨、杨羽仪、王英琦、赵丽宏、谢大光、林放、门瑞瑜、陈慧瑛、金马、李天芳、李佩芝、章武、周同宾、唐敏、刘成章、秦文玉、禾子、和谷、斯妤、刘烨国、喻大翔、黄宏地、曹明华、王慧骐、陈肃、赵翼如、郭保林、叶梦、苏叶、韩小蕙等等,等等。这里只能挂一漏万,倘要列全他们的名字,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仅1990年至1994年第6期的《散文选刊》杂志,就陆续推出张爱华、于君、张立勤、吕锦华等数十位散文新人的“特辑”,在这一连串的名字中,绝大多数是青年和中年,他们在创作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或相当好的成绩,并且已经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他们正在成长和成熟,成为散文创作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