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1901-1969)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实践都与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作为新中国厦门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他对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富有远见卓识的观点,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王亚南的教育思想,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的一份宝贵遗产,对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其经济、哲学著作以及演进、谈话之中,本文初步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探析。 一、关于教学质量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王亚南认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这个概念包含着大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高等学校教学必须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他的这个观点是建立在他对经济形态和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他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教育又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在近代以前,教育和哲学、宗教思想掺杂起来,处于“云雾之中”;近代以来,教育则与经济基础愈来愈接近,与社会经济生活和生产力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前“半神半人”的教育已不合实际需要,近现代教育强调“人”的教育。 王亚南认为,为了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民主政治,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世界观”。1944年,王亚南从中山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岗位离任时,写了一封公开信给中大经济学系的同学,并在信的附言中说明了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这在同学们的做人与做学问上能有一点影响,信中强调:认识开明的研究态度与坚定的研究立场,有同等的重要。由此可见,他不但把“做人”与“做学问”并提,而且教育同学在“做人”与“做学问”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解放后,他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 王亚南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厦门大学的一次讲演中,他要求青年“由特定专业部门的基本训练到独立思想工作,再达到创造性的发挥和发现。”(注:王亚南:《跟青年教师谈谈怎样治学》,《福建教育》1978年第9期。)王亚南在关于教育的论文、讲演、谈话中,经常阐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他曾引用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话来说明问题。布氏说:“最主要的是教会人们思考。”1962年,他在谈话中对青年教师提出:“要善于把一般原则性的知识应用在研究具体问题,找出具体答案,不可以满足于一般规律,不可人云亦云。”(注:王亚南:《跟青年教师谈谈怎样治学》,《福建教育》1978年第9期。) 王亚南提出,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当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为这是大学教育任务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任务的重要特点之一。他指出,只有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深入理解知识。他鼓励同学“发挥自己学习的精神,自己去找门径,自己去探索。这或许有时觉得太迂回了,有时觉得太辛苦了,但这却最靠得住。” 王亚南主张,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既要广博,又要专精,广博而专精要“一以贯之”。他说,“必须随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眼界,才能不断地提高。”他对青年谈到:“基础知识必须通过专门学科的学习与运用,加以巩固和提高,必须通过专门学科来表现,否则,漫谈则劳而无功,基础打得再好也只是基础而已。”(注:转引自王增炳:《高教理论研究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他认为,广博与专精要“一以贯之”,一方面,要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以观点统帅材料;另一方面要拿各方面广泛的知识来为专业学习与研究服务。他认为,人才的广博与专精,是一个矛盾统一的运动与发展过程。他说:“打好基础,再学专门学科,这是一般学习的程序,但不等于专了就不必回过头与学习一般的知识,必须随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眼界,才能不断地提高。专了还要通过博来达到精。”(注:转引自王增炳:《高教理论研究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以上是王亚南关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思想最具特色的若干方面。此外,他在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许多见解,如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王亚南的这些论述,是符合人才成长对素质的基本要求的,对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颇有启发意义。 二、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王亚南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认为高等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他要求,大学在教学上要“搞点相互渗透”;要把人文社科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今天,我们不也是强调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吗? 王亚南指出,现代是科学昌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要理解科学中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原是一体的东西,丝毫歧视不得。针对当时有人认为“社会科学根本不成其为科学”的论调,他指出,我们所指的社会科学并不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社会政治学说,或是把科学一般化抽象为追求与信奉真理,而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在王亚南的许多著述中,“社会科学”几乎是“社会发展法则和趋势”的同义词。